据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以来,已初步构建了海陆空铁齐全、资源配置集约、辐射国际国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促进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9年底,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客货运业务排名均跻身全球机场前30强;深圳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00余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深圳城市管养道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4公里/平方公里;全市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700亿元,占同期全市GDP比重超过10%,行业规模和运行效率持续提升。
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2019年,深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也于近期获批。未来,深圳将抢抓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将与周边城市协同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通过1-2年时间,启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深惠城际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跨市城市轨道项目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通过3-5年时间,实现深圳6号线支线与东莞1号线黄江至深莞边境段衔接及贯通运营。
深圳一方面将积极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加强国际航线、航班时刻和国际航权配置,建设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地航空公司,培育本土全球网络型航空公司,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国际航线数量超过100条,机场国际旅客和国际货邮吞吐量占比分别达到20%和50%;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深圳港疏港基础设施网络,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通过3-5年时间,实现平南铁路改造完成,平盐铁路改造工程动工。
此外,深圳将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各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包括将进一步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完善“卡车航班”业务,发展冷链、贵重物品等更高附加值的物流业态,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快件集散中心;推动“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依托近距离内陆港体系建设实现“港口-城市-交通”协同发展,创新形成地方政府、港口企业、铁路运营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疏港铁路运维和服务模式等。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在先行示范上可以大有作为。深圳是建设区域化全球化流通体系的集成基地和创新高地。深圳处在先行示范区和大湾区的枢纽核心,在流通市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可以为全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深圳智慧、深圳力量。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与深圳先行示范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要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要大力提升流通体系研发投入强度,增强系统创新能力。要形成与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转化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要建成与全球标杆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让流通体系的影响力创新力跻身世界发达城市之林。深圳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具有领先技术,有条件在提升现代流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上再树标杆。人们欣喜地看到,自动识别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路闸通行率达到秒通水平;无人机智能投送和智能互联汽车在深圳正进入产业化阶段,将为现代流动体系整体升级带来突破性技术。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当务之急是筑牢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要以大流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统筹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交通物流协同开发模式,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要推进深莞惠流通体系联动发展,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互动。要发挥深圳远洋集装箱大港、航空大港和高铁新枢纽的优势,多式联运,辐射内陆,形成“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新格局。如今年8月“盐田-岳阳北”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行,挂靠盐田港的近百条国际远洋航线直接与内地大市场联通。正是通过这种融合集成,充分发挥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接口。深圳毗邻港澳,经济国际化程度高,高效率流通体系是保障国际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深圳要构建高水平高标准高辐射的流通体系,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最大限度发挥稳增长稳预期效能。今年9月首列“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驶进德国杜伊斯堡港,承运着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生产的各类电子产品、防疫用品和生活用品,销往欧洲各国。这是深圳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体系强力稳外贸的重要举措。未来深圳要发挥协同管理优势,努力成为大湾区流通体系双循环的总接口和总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