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假期过后,央行再度重启了100亿元小额逆回购操作。10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与节前千亿元逆回购操作不同,进入10月后的5个交易日,央行连续开展了1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资金持续实现净回笼。进入2021年四季度,公开市场资金到期、缴税、专项债发行等多方因素下,市场流动性面临哪些考验?又将如何缓解?
逆回购操作回到百亿水平
据央行官网,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0月13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2.20%。另有1000亿元逆回购于10月13日到期,央行整体实现净回笼900亿元。这也是央行自10月8日开始,连续第5个交易日开展百亿元规模的逆回购。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央行在9月中下旬扩大了逆回购规模,从百亿元逐步提升至千亿元,同时还采用了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组合进行的方式。受过节资金需求量大影响,央行在国庆节假期前连续进行了千亿元逆回购操作,节前6个交易日,央行累计投放6200亿元。
而随着节前投放的资金陆续到期,央行逆回购操作重回小规模投放的百亿元水平,市场资金持续净回笼。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10月11日-15日,公开市场共计5100亿元逆回购和5000亿元MLF到期,合计1.01万亿元。
万亿元逆回购到期,市场资金面持续收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显示,10月13日,隔夜、7天期和14天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走高,分别上升5.6个基点、3.5个基点和1.61个基点,报2.157%、2.202%和2.199%,1个月期和3个月期Shibor则出现了回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节后央行逆回购百亿操作,尽管资金净回笼,但市场流动性充裕,央行根据市场情况,适度回笼资金,保持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也就是不让市场流动性“过剩”,也不会让市场“缺钱”。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则进一步解释道:“国庆后居民部门季节性的现金需求回落,对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压力减小,9月底季末的短期流动性可以有序收回,这本身是维护流动性相对平衡的惯例。”
“但大规模的流动性回笼,仍然会对短期的资金市场产生影响。当前流动性的主要矛盾是中长期流动性,5000亿元MLF到期以及可能超过6000亿元地方债发行的压力,或将对中长期流动性产生本质影响。”陶金如是说道。
如何抚平市场流动性压力
除了公开市场巨量资金面临到期、回笼外,进入2021年四季度,叠加缴税、专项债发行等因素影响,业内对于四季度市场流动性走向讨论声不断。
从干扰市场资金面的因素来看,陶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1年四季度,政府债券的发行所产生的流动性影响可能比以往更大。“截至9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额度还剩近13000亿元,若10月、11月要全部用完,两个月的发行规模总量将是历史新高。”
“不过,地方债务审计严要求和项目收益率高要求,可能压制地方政府资金使用意愿,未来不排除财政存款沉积现象再现,这些资金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回流至银行体系,缓解一部分压力,”陶金表示,同时,四季度稳信用的政策若继续加强,则银行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增加,从源头上抽取银行体系流动性。10月是缴税大月,也会造成跨月度的流动性扰动。
多重因素扰动之下,预计于10月15日进行的常规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规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少业内分析人士提到,央行将适时调整操作方向和力度,通过MLF续作舒缓流动性。还有分析人士直言,市场资金面面临考验,不排除降准可能。
对于这一情况,周茂华指出,资金面也存在利多因素,例如国内财政支出有望适度加码、央行直达性再贴现再贷款工具等。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或应对短期资金面扰动因素的工具多,在确保资金面平稳的同时,更多倚重结构性工具。“除了依靠货币政策,还需要多部门政策协同,综合治理,同时避免过度宽松货币环境导致宏观杠杆过快上升以及潜在资金脱实向虚风险等。”
陶金分析认为,整体来看,市场流动性短期压力不小,不排除央行会开展略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投放,但最终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资金利率走势。通过足量续作MLF,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长期流动性。
陶金强调,考虑到中长期流动性收紧因素较多以及稳信用的要求,四季度降准的必要性仍然很大。预计央行将根据中长期资金面的变化,相机开展降准动作。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