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打赢贵州茅台,开了一个好头

2023-04-21 14:10:57 来源:市界观察

打印 放大 缩小

移动打赢茅台背后的“中特估”

最近,中国移动可谓好事不断。

4月20日晚间,中国移动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达到2507.46亿元、净利润280.83亿元,两项指标增幅都在10%左右,保持了近两年的增长势头。同样在这一天,中国移动再度超过贵州茅台,以接近2.2万亿的市值,成为A股“市值一哥”。

▲(图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几天前的4月17日,中国移动就挑战了“茅台的权威”,打破贵州茅台保持了三年的A股股王地位。不过,收盘时,贵州茅台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宝座,最终以53亿元的微小差距“险胜”。时隔几天后,中国移动再度夺回A股“市值一哥”的宝座,并至少在这个位子坐了一个晚上。

通过股价数据可以发现,相比于贵州茅台的几乎原地踏步,中国移动仅今年以来的涨幅就超过50%,而从2022年初上市后的低点算起,其一年多涨幅更是达到90%,市值增加超1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国银行的当前量。

实际上,中国移动超过贵州茅台这一历史性事件背后,除了离不开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的数字经济,与最近爆火的人工智能两大概念加持,以及其自身较为强劲的业绩表现外,维持股价长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中特估”这个新概念的强力催化。

“中特估”指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通过对海外成熟估值体系的本土化,将“中国特色”影响因素纳入考量,用以提高估值体系与我国资本市场的适配度,从而更合理地反映公司价值。主要涉及央企、国企及部分行业特殊背景的上市公司,包括通信、计算机、建筑、能源、电力、军工、银行等板块。近期大涨的中国移动在内的三大运营商、“三桶油”都属于该范畴。

通俗来说,“中特估”就是要让优质的央国企等获得更合理的估值,从而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用以发展。而自2022年底起,随着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呼声越发响亮,也让市场逐渐意识到,对中国移动在内的行业巨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低估”。

于是,属于“中特估”的暴涨潮,到来了。

Wind数据显示,在“中特估”概念79只成分股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字头”企业,这些公司市值普遍较高,有一半(39家)处于千亿级别,且没有一家低于百亿,平均市值接近2500亿元,它们主要覆盖金融、能源、电信服务及工业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

今年以来,“中特估”指数从16385.17点增至最新的21081.45,增速接近30%,遥遥领先沪深市场32个核心指数,即便排名第一的科创50,涨幅也不过21.36%。

此外,Wind“中特估”指数的79只成分股中,有77家出现上涨,涨幅最高的中科曙光接近150%,深桑达A与科大讯飞也都接近100%,而“市值一哥”中国移动超过50%的涨幅,甚至没有排进涨幅榜的前十名,也不及同行中国电信68%的涨幅。也就是说,不只是中国移动,整个“中特估”板块,都在资本市场的认可下迎来飞速提升。

不是第一次暴涨

其实,这也不是央国企们第一次集体暴涨。

将时间拉回到20年前,随着中国加入WTO,房地产、汽车等大宗消费迎来热销,坐拥钢铁、石油等上游资源的央国企,在中国人口的加持下,处于“躺着赚钱”的状态,再加上“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后,留存下的国有企业主要是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优质大型企业,以及国资委的成立,对国企运行起到监督与协调作用,因此被市场看好。

据国盛证券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央国企在2002年到2008年的估值溢价幅度,大致保持在2~3倍,远高于一般企业。而“巨无霸”中国石油的上市,更是见证了央国企估值的巅峰时刻,其当时的市值吊打如今茅台与移动的市值之和。

2007年11月,登陆A股的中国石油引发投资者争抢,并募集到创历史性的662亿元资金净额。即便时隔多年,这个数字依旧排在A股首发募集资金净额第二位,仅次于2010年上市的农业银行。不仅如此,中国石油上市当日以48.6元/股,相较于发行价近2倍的价格高开,最高市值突破8万亿大关,成为全球上市公司之最,并被评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不过,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石油的赚钱能力迎来下滑。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中国石油营收虽从2005年的552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62万亿元,但净利率却一路从24.13%跌至1.82%。中国石油的股价逐渐萎靡不振,直至市值跌破万亿大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的调侃与不甘,也随之而来。

中国石油的尴尬处境,其实是诸多央国企的缩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国内的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国企们因为体量庞大,且重要产业钢铁、水泥物资等出现产能过剩,使得经营效率有所降低,增速不足,从而拖累业绩表现。从2010年起,央国企的盈利面持续下滑,并在2015年前后达到“极端”。

Wind数据显示,在2003年~2007年,“中特估”概念成分股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多处于30%~40%左右。此后,这个数据表现便不再亮眼,甚至在2008年与2015年等年份出现负增长,直到2021年,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政策加持下,“中特估”概念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才再度出现回暖,并重新突破20%大关。

身为央国企,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利润,还要为经济稳定做出贡献,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产能过剩的另一面,是在当时保证了就业的基础上。

另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起步相对较晚,不少有影响力的投行人士是从华尔街等海外学习归来,因此“估值观念”受到西方市场的影响较大。而这种观念的特点,包括以股东价值为核心,以分配利润多少为评判公司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指标显然与央国企的“使命”并非完全一致。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就曾表态,“一些具有资金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机构投资者和卖方研究员,习惯按成熟市场的理论来看待和评估中国资产,过度关注外部因素,无形中低估了央国企的资产价值”。

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在60%左右,存在一定的“跟风”现象,在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下,资本市场便普遍不再看好央国企的成长性,关注度也随之降低,并最终导致估值的走低,而央国企与非央国企之间的估值差距,也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大。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A股截至目前十大首发募集资金的企业,上市时间呈现较为极端的情况,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及最近几年这两个时间段,其中前者是在“央企改革潮”后鼓励整体上市这一前提下诞生的,而后者便与上文提到的“三年行动”有关,而在2008年后的十多年里,甚至没有一家企业的融资可以进入前十。

为什么是现在“价值重塑”

“中特估”概念此轮的集体暴涨,只能算是一种价值回归。

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以“中特估”概念为代表的央国企,在证券市场市值占比存在较高比重,但即便经过一轮市值上涨后,横向对比依旧低于大盘整体估值。截至4月20日,“中特估”概念成分股总市值达19.4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超过1/5,市盈率只有7.74倍,低于上证指数与深成指13.95倍及26.32倍。

另一方面,“中特估”指数的股息率(一年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也稳定在4~5之间,远高于上证指数、深证指数等A股几个重要指标。就连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都在前不久为央国企打抱不平,“与5年前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70%,但市值仅增长10%,总市值占比下降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8年以来,全球环境的持续动荡,国家安全这一话题逐渐成为重点,需要央国企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数字经济基建、芯片等领域有所“担当”,加之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也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力,同样需要央国企充当“领头羊”,而这一切的基础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更何况,央国企估值的提升,也利于其后续改善财政收入,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蝴蝶反应。可估值长期处于洼地,却制约着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和壮大自身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旨在让优质央国企价值回归的“中特估”概念诞生了,并引发了资本的持续关注与认可。

当然,“中特估”概念走强的背后,也是央国企“练好内功”的体现。

2013年开始,不同政策开始出台,加强了对国企的深化改革,使其在企业管理、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以中国移动为例,观察过去20年的收入,其实不难发现,虽然其营收从1611亿元增至9373亿元,净利润从2003年的356亿元增至2012年的1293亿元后,再未能超越这个水平。

▲(图源/视觉中国)

但是,近两年,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少民企业绩下降,中国移动的净利润增幅却回到7%以上,曾被投资者所不屑的“稳健”特性,成为业绩逆势增长的“香饽饽”。

不仅如此,中国移动在探寻业绩第二增长点上也取得了效果。2022年,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营收同比增长30.3%,达到2076亿元,对业绩增量的贡献接近八成,成为收入增长的第一引擎。至于中国石油,同样在2022年交出3.2万亿元营收,与1493亿元净利润的历史最好成绩,并在业绩第二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其中油气新能源业务贡献1657.5亿元的经营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石油的十大股东之列,甚至罕见地出现了一个自然人的名字。目前,身为中国石油第十大股东的施爱忠,于2022年第二季度大规模进场,并在随后两个季度不断增持。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施爱忠持有中国石油9613万股股份,当前价值接近7亿元。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移动十大流通股东之列,也有不少新的入局者。或许正如一位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对「市界」所说,“中特估企业最近凶猛的涨势,并非单单依靠所谓国家队的资金支撑,而是确有市场资金形成共识,认为其未来有发展潜力。在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也的确会给涉及的央国企带来很多机会”。

至少,比起被调侃为“酱香科技”的贵州茅台,不少网友感叹,中国移动坐上“一哥”的宝座,或许开了一个好头。

作者 | 冯晨晨

编辑 | 刘肖迎

运营 | 刘 珊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