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陆续公布,成都迈进“2000万人口俱乐部”的消息刷屏,被认为是城市吸引力的体现。
人口问题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因为其代表了当地经济与市场的规模大小,更重要的是,人口也意味着劳动力,衡量了城市的创新活力。
“当前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的状况,事实上,中央培育的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已经给予了新的指向。”27日,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常务副部长杨志明在第八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上表示,劳动力的需求,正在由数量型快速转变为质量型,从体力型快速转向技能型。
这也意味着,未来不仅要提升人的吸引力,城市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让逐渐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变化1/ 有限供给
去年疫情期间,“农民工兄弟”曾一度成为城市间的竞争。
为了让工人能快速到岗,广东、浙江等用工大省采取了包飞机、包火车、包大巴等方式接农民工返岗,同时还有返岗补贴等优惠政策。
在杨志明看来,这是因为农民工正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全国的劳动供给,正由无限供给走向有限供给”。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新增农民工数量在2010年达到1245万的峰值后,逐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更是较上年减少517万人。
人力资源,也成为城市吸引投资的“优势”。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刚刚迈进“2000万人口俱乐部”的成都,其流动人口的增长中,跨省流入人口为149.3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96.60万人,显示其人力资源的优势。
与此同时,一批农民工开始投身于快递、送外卖、网约车服务等新兴行业。
“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网络在线活动的热潮,这也激发新生代劳动者对技能型劳动的新鲜度。”杨志明表示,数字经济及其延伸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乘势崛起带来了机遇,此时,培育新兴职业显得更加重要,激发新生代劳动者对技术的新鲜度和对技能型劳动的快乐,“让逐渐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变化2/ 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的短缺,也倒逼企业需求的转变——根据杨志明归纳,变化包括由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发展,由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提升。根据中国劳动学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中国作为技工大国,2020年技能型劳动者约有2亿人,占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5千万人,占技工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50%的占比尚有较大差距。
“目前,中国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的约有7600万人,在建筑业5000万人,在一般的服务业4000万人,在现代服务新业态的4500万人。”杨志明表示,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企业转型重要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