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旅游业表现不俗,不仅出游人数和出游收入情况恢复良好,而且还有不少亮点涌现,其中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最为亮眼。马蜂窝数据显示,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莫高窟等人文历史类景区的预订量位居前列。携程预订数据显示,民俗风情浓厚的古村古镇受到热烈追捧。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同时消费升级也带动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旅游升级。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旅融合是整个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应有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属于自然观光型,现在已经进入到体验旅游,甚至进入到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的阶段。从一般的自然观光转到体验旅游,文化体验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文化体验旅游的内涵,其实就是体验区别于自己熟悉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如果想要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学习,除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其实更多的还是人文意义上的研究学习。”他认为,文旅融合会带来更多的文旅业态、休闲业态,会让假日里人们的休闲更丰富,也更有内涵。旅游不仅是观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体验,甚至是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体验和价值认识。
近年来,文旅融合之所以发展迅速,在魏鹏举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红利。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宏观管理上实现了整合,打破了原来可能有的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壁垒,从管理层面上推进了文化和旅游更快更深入的密切融合。
另一方面,得益于文化领域越来越重视主客服务、主客共享。比如博物馆,原来只为本地人服务,现在越来越重视为外地游客服务。“这实际上也和文化领域管理和发展的运行理念转变有关系。”他强调。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旅游的停滞为国内高质量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双循环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旅游业应该实现出境文化旅游消费的回流。
魏鹏举认为,“十四五”是我国从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的角度自觉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个规划期,这是文化和旅游发展到新阶段,在新技术条件下顺势而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
他认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双向赋能效应,也具有广泛的对于乡村振兴、双循环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溢出带动作用。如果说“文化强国”意味着文化强大的国家乃至文化赋能的强大国家的话,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无疑就是“文化强国”建设具体实践过程的一个关键维度。
“其实文化发展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喜欢和崇敬,这是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使命。文化不是孤芳自赏,文化需要更多的交流,更多的让大家认识和了解,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是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表现。”他说。
在此背景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画好了路线图,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魏鹏举在向记者谈及此政策时表示,《规划》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关键,“双生共赢”是融合发展的基本立意,“创新发展”是实现融合效应的内生动能,“培育新业态”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我更期待在新时期,本《规划》能实现文化和旅游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促进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协同互动,能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深度契合,能充分拥抱新技术迸发聚变式的数字生产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