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进入强制减排通道,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可以买卖流通的商品。它既是减排“慢行者”的新成本,也是降碳“优等生”的增收筹码。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我国碳交易正式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统一市场,迈出了中国碳市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首单碳价超均价
久盼,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终于开市。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开盘价为48元/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成功撮合,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截至当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亿元,收盘价51.23元/吨,较开盘价上涨6.73%。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通俗地说,碳配额如同政府发给试点企业的“粮票”,成功减排的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粮票”来获取利润,超额排放的企业则要在碳市场购买“粮票”以完成履约。
“首单碳价比预想的高出不少,但只要在60元以下,市场应该都能接受。”一位参与现场启动仪式的碳市场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期,按理说企业的履约成本不会特别高,有一个逐渐适应期。不过长期来看,碳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履约成本也会提升,这样才能不断倒逼企业减排。
从地方市场行情来看,目前上海碳市场的价格约40元/吨,天津碳市场的价格约34元/吨,湖北碳市场价格约32元/吨。总体上看,全国7个地方试点市场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每吨40元人民币左右。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一直处在波动之中。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这也是碳市场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全国碳市场开市的前两天,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坦率说,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国际上,欧盟市场碳价大约400元人民币/吨,远高于我国碳市场价格。相对来看,我国碳价均值还处于较低水平。业界称,未来如果和国际市场接轨,国内碳价将面临较大波动。
对此,赵英民回应称,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全球大概有61个区域、国家或者地方的碳定价机制,其中31个是碳排放交易机制,30个是碳税制度。目前碳价都是由各自市场交易决定的,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对于未来碳市场是否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衔接则较为复杂,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政策、标准、技术等问题。
另据中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等联合编写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测称,在建立之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期约为49元/吨,到2030年碳价有望达到93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167元/吨。
发电企业先行
按照规则,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全国碳市场开市和收盘的时间分别为工作日早上9:30,下午3:00。
与沪深股市不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不允许双向交易。买卖双方交易只允许“多对一”或“一对多”,不可以“多对多”开展交易。业界称,此举是受此前交易所整顿清理风波所影响,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发展初期的碳交易市场,减少投机炒作行为。
从行业上看,首批登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都是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也意味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甫一推出便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此次,发电行业率先登陆全国碳市场。据赵英民介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发电行业直接烧煤,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因此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这也符合国际经验,发电行业历来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同时可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不过,发电行业的入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更多来自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的排放大户将紧随其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资本化减排大战已经开启。
20多家津企纳入
新金融记者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了解到,天津首批20多家发电企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这些企业正在积极对接全国碳市场,且大部分已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进入了开户阶段。
不过,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交易业务部总监安丽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称,这些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2020年度的碳排放履约工作已在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履约率100%。2021年度的碳排放履约工作则需要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
作为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天津逐步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0年,天津碳市场成交量达2909万吨,试点碳市场成交量排名全国第二。
今年上半年,天津碳交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天津碳市场成交量2037万吨,交易量同比增长137%,其中配额同比增长232%、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同比增长96%,配额交易量占我国试点碳市场总量的23%。2021年,天津碳市场在全国率先完成履约,连续六年实现100%履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据安丽介绍,天津2020年度试点纳入企业的行业范围有所扩展,由原先的5个行业扩展为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建材、造纸和航空等8个行业104家。同时组织了6家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开展现场核查,确保天津碳交易纳入企业排放量和配额量的准确性。
“天津试点纳入企业去年的表现都还可以,缺配额和配额富余的企业数量相当,能够彼此撮合消化。部分生产需求较大的企业出现配额缺口,也已购买配额进行履约。”一位参与天津2020年度碳排放履约工作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
以天津某钢铁企业为例,该钢铁企业已完成2020年度碳排放履约工作,排放总量800多万吨,但配额只给了700多万吨,中间存在100多万吨的缺口。此时,企业便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粮票”(碳配额)来实现履约,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履约费用。
除了现有的104家履约企业,天津对年排放量2万吨二氧化碳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展碳排放报告及核查,为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纳入企业范围做好准备。
新金融记者注意到,2020年度,天津已有112家重点排放报告企业,要求完成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同时也有98家企业被列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
总体上看,通过纳入交易所强制减排,控排企业的降碳效果比较明显,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大幅降低。据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统计,在控排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展的情况下,控排企业碳排放总量由2013年的1.4亿吨下降到2020年的1.2亿吨,“长流程”钢铁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由2013年的2吨CO2/吨粗钢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53吨CO2/吨粗钢。火力发电厂单位发电量碳排放由2013年的823g-CO2/kWh,下降到2020年的730g-CO2/kWh,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资产价值凸显
从地方试点起步,再到全国范围,这是我国改革创新的常见手法。全国碳市场建设亦然,先从地方试点开始,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建全国市场。
早在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上述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这些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毫无疑问,地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比如天津碳市场就曾探索完成全国多类首单业务,比如国内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中国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中国首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首笔能效市场交易、国内首笔控排企业CCER线上交易等,为行业提供创新样本。
从架构上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场地设在上海和湖北武汉。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文称,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但北京、天津等各地方碳市场同样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联建工作。此前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曾和湖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重庆、深圳九省市人民政府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签订了合作原则协议。按照当时的设想,联建省市共同出资支持全国碳交易市场两大系统的建设和运维。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碳市场负责人与上海、湖北武汉两地的碳市场负责人开了2次座谈会,协商联建和出资事宜。”知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当时会上存在一些分歧,但一致认为应该在上海、湖北原有地方碳市场之外单独搭建全国碳市场架构。同时按照之前的设想,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省政府指定的实施机构持有24%的股份,其他八省市政府指定的实施机构则平均各自持有其9.5%的股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则由上海政府指定的实施机构持有24%的股份,其他八省市的实施机构各持有9.5%的股份。由于具体架构还在商议中,变数依然较大。
按照规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阶段稳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后,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将逐步趋于完善,数字化表达后的碳资产价值也将更加凸显。
未来,碳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融资的重要法宝。据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披露,目前银行业已梳理和强化相关机制,把客户的碳表现作为授信流程当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从更长远来看,把碳的定价纳入授信、融资决策、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可以预见,未来碳排放权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抵质押品,将成为银行扩大融资的重要参照。而这也将为控排企业的碳金融活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