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湾区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作为连续17年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道主”深圳的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也备受世界瞩目。
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新的产业标签。据统计,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深圳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多项指标连续多年领军全国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高新技术发达、产业资本活跃等优势,在全国较早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采取多方面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根据深圳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深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34%,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广东省第一名。
深圳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计算,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9%,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深圳目前拥有境内外上市文化企业135家,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个,资产总计1.37万亿元,从业人员超10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5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拥有61家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近1万家文创企业,园区进驻企业和园区运营方营业收入总额超2000亿元,税收超150亿元。一座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正在崛起。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5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深圳文化产业的目标和定位——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一目标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定下了“高质量”的基调,自此开启新的升级之路。
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数字文化企业异军突起,数字文化业态不断衍生,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强势引领态势,有效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深圳样本。
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方面,深圳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包括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乃至文博等传统业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博物馆等。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形成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文化业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网络自制剧、网络综艺、短视频等。
据统计,目前全市数字创意企业超过1万家,动漫游戏营收规模约占全国一半,游戏市场收入占全球的10%以上,数字出版营收进入千亿元量级,具有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和绝对实力。
深圳数字文化领军企业集中亮相
流金溢彩的潮彩、生动传神的石湾陶塑、精巧秀丽的佛山彩灯、精描细画的民间彩绘……位于龙岗区的百师园内建有300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和音视频技术,对非遗产品、传统工艺制作、非遗传承人故事等进行记录、展示、直播,让传统文化遗产迸发出新活力。这是深圳文化产业借助数字创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鲜活标本。
数字创意产业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早在2019年,全国首个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就在深圳成立,推出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在政策上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深圳专门在龙岗区规划了35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促进文化产业的数字经济转型。这条贯穿龙岗东西、集聚龙岗区80%数创园区及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创走廊,吸引了来自香港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贝特计划、来自澳门的影视出品公司盗梦者文化等数字文化企业入驻。其中,9月13日开园的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将加速塑造为澳门及葡语系国家数字设计及影视产业在深圳的窗口项目,成为深澳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合作的标杆项目。
数字赋能也拓展了文化消费新空间。近年来,深圳利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发智慧文旅平台,推动了观澜版画基地、观澜湖休闲旅游区、观澜山水田园等旅游景点打造数字化场景,同时还促进新型文化消费,深入挖掘“红人经济”“宅经济”等红利效应,促进线上售票、会员制等网络营销和网络展演带货、在线消费的发展。
本届文博会上,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深圳数字文化企业也将参展,重点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引导传统文化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刘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