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9月27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教育”分论坛上表示,我国已开启新时代教育新征程,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刘利民认为,“互联网+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和发展挑战。
当前,我国“互联网+教育”已取得显著成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教师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进入常态化,“三个课堂”把发达地区优秀课程送到边远地区的学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
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教育”有效支撑我国近3亿师生的学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去年2月开通。截至目前,浏览次数47.73亿,访问人次29.08亿。
同时,基础设施配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条件不够平衡等问题在疫情期间集中暴露出来,在部分地区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对此,刘利民提出,互联网技术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工具,而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需要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认为,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要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势,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他倡议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互联、互通与共享中实现全球教育的互利共赢。
刘利民表示,“互联网+教育”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可逆转。面对新要求,必须新作为。
继续完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人能够利用互联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权利;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双减”文件印发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大,该平台作为国家统筹提供的公益资源,为“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现实引领。
同时,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借助“互联网+教育”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资源,特别是德育、美育、体育、科创等服务,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混合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常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建钢介绍,混合教育是数字教育和书面教育结合,包含环境混合、方法混合、工具混合、模式混合和资源的混合。近十年来,清华教育技术团队在200多所职业院校、300多所大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启迪控股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赵东表示,数字技术引领的产教融合模式弥补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建构了基于智能技术的智慧教育在线生态系统,实现课堂创客化、课堂虚拟化、校园智慧化。
当天,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举办“互联网+教育”论坛,邀请中外100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互联网从业者、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线上线下深入探讨,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的教育问题,助力全球合作推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共同开创未来教育国际合作“新空间”。
(本报记者江耘吴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