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新华社刊发了名为《商家恶意“跑路”套取预付款,如何遏制这股邪风?》的报道,该文章直指当下预付式健身行业“跑路”事件频发的情况。本报今年以来也多次刊发了关于健身房“跑路”的维权报道,其中仅下半年来就刊发了10篇与预付式健身有关的消费维权报道。
实际上,预付式健身“跑路”的情况正在全国多地上演,据新华社的报道显示,预付费健身行业“跑路”事件频发,并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态势。
在黑猫投诉App上搜索“健身房”的维权信息,总计得出6216个投诉信息,其中和“跑路”有关的信息就有500多条,占到总投诉数量的9%。然而当数量众多的健身机构“跑路”的时候,整个健身行业却正在经历向上的发展周期,市场规模、渗透度都在不断上升,资深行业专家坦言,健身房变成“健跑跑”的背后其实是“健身房周期”在作怪,“行业整顿和主管部门的整治正在加速到来”。
A 健身房变成“健跑跑” 多起健身房跑路事件引发关注
11月5日,在杭州益展商务大厦的健身房门前,消费者张女士不断向着玻璃门里张望,在门里面是空无一人的场馆,在门外一把链条锁封住了消费者进入场地的通道。
今年8月份,张女士在这家名为“完美维度”的健身房缴了5000多元的会费,时间为4年,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仅在缴费的三个月后,这家健身房就宣布关门。这让张女士觉得上当了。“当时健身房的推销人员说,预交100元可以抵扣1200元,现场报名还可以享受特价,可没想到我看上了店里的促销,但店家已经盯上了我的会员费。”
遭遇同样情况的还有杭州的邓先生。他在健身会所办了一张3万多元的健身卡,今年9月他去健身时发现,健身房已经关门,门上还贴着场地升级装修的告示。但11月5日,当邓先生再次去健身房时却发现,健身会所的招牌已经变了,邓先生不仅无法要求退款,也无法在这家健身会所里健身。“我联系了之前健身房的经理还有教练,得到的回复都是无法退款,现在他们已经拉黑了我的联系方式,3万多的费用完全就打了水漂。”
实际上,这些还仅仅是健身机构跑路的冰山一角,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有连锁店形式的健身机构也出现跑路的情况。“潮庭健身”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健身机构,按照其官网的内容显示,该机构总计在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天津、宁夏、河北、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开有门店,从去年9月份开始,这家机构位于宁夏银川、河北、海南海口、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榆林等多地门店相继“跑路”。
B 健身机构不断出现 行业整体向上,并非无以为继
数量如此多的健身机构跑路的背后究竟是行业难以为继,还是个别机构所为?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近127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健身”的相关企业,从健身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来看,2016年,我国首次全年新增超10万家健身相关企业,2019年达到高峰,新增25.9万家,2020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新增25.1万家。今年这一数据增长更加迅速,截至今年9月29日,全国已新增超30万家健身相关企业。
除此之外,据丁香医生联合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精炼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健身房总体营收规模为630.5亿,健身活跃用户的规模已达到2340万,全年综合健身房营收规模为530亿,占比达到83%,工作室总营收规模为107.5亿,占比17%。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健身房会员渗透率达到10%以上,杭州、成都、重庆、宁波等城市渗透率也已经接近10%,而国内整体渗透率为5%左右,健身习惯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以及低线城市扩展,未来二线以及低线城市市场潜力大。2020年我国商业健身中,拥有健身俱乐部与健身工作室会员的人数增长至7029万人。综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健身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仍处在付费健身的培育阶段,随着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付费健身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可以说,整个健身房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机遇,但为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有数量巨大的健身房不断关店,这也引起了资深健身行业从业者雷时华的注意。
(商报记者 朱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