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焖春笋是杭州的一道特色名菜,讲究浓油赤酱,入口咸鲜香甜,但又不掩竹笋清新的本味。不过,很多人有这个疑惑:12月大冬天就能吃到的笋,怎么要叫“春笋”?
在几十年前,春笋的确是要到每年3月底至4月初才会上市。所谓“春雷一声响,竹笋往上长”,所以叫雷竹。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临安笋农发明了砻糠、秕谷覆盖技术,让雷笋“早产、多产”,才让我们能够吃到越来越早的春笋。
雷竹产业也在临安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继山核桃之后的第二棵“摇钱树”。2021年,仅太湖源镇就年产笋46322吨,产值3.01亿元,雷竹笋收入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临安也有了“江南最大菜竹园”的美誉。
20倍的效益差距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横徐村村民邵观夫,是雷竹笋大户,也是技术高手,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林业科技示范户。从1989年第一天种笋算起,44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令他充满自信。“只要掌握技术,天下没有难种的雷竹。”
走在邵观夫的竹林地,只见满片满片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一根根竹子从干到叶都是翠绿鲜嫩的。竹林的空地上则是一层厚厚的砻糠,踩在上面软软的,就好像厚地毯一样。低头查看,哪里的“厚地毯”微微隆起,一铲子下去,保准起出一颗白嫩新鲜的春笋。
说起成功经验,邵观夫概括为6句话。“零度七天盖被子,及时添加表层土;竹田落差好透水,合理施肥营养足;及时掌握病虫害,淘老养新竹林壮。”
原来雷竹既喜水又怕水,在梅雨季节要清沟排水,在旱季要灌水确保水分充足。仔细一看,雷竹田的田沟真要比菜地高不少,有的田块之间还有高低差。作为提产增收关键的“砻糠、秕谷覆盖技术”,最佳时机是“连续7天气温零下”,早了会晤死竹子,晚了就耽误了产量。
邵观夫今年63岁了,竹林的面积没有年轻时候种得大,但也有20亩,每年可以为他带来20多万的毛收入。这些竹林,既有采用覆盖技术的,也有自然出笋的,它们之间的产值差距说起来吓人。“覆盖笋亩产年收3万,自然笋亩产年收1500元,足足20倍。”
覆盖笋从12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都会生长,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在冬天就吃到春笋了。自然笋一般在每年4月初集中大量生长,这段时间笋农要从早到晚挖笋,特别辛苦。
“一个收益高,每天挖半天,一个卖得便宜,从白挖到黑。你说覆盖技术要紧不要紧?”
“天目水果笋”再提效
去年开始,太湖源镇在全镇推广“天目水果笋”。
这种笋甘甜爽脆、没有涩味,老头和嫩尖一样鲜,产量比普通春笋高30%-50%,售价提高10%-20%,平均每亩可以为笋农增收5000元左右。对消费者来说也更实惠,因为要丢掉的老头更少,可食用部分增加了三成。
“天目水果笋”最早是由浙江聚贤盛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出来的。该公司总经理林汉良介绍,从2005年开始他们就在探索复壮竹林、改良竹笋品质的方法。
“通过对退化竹林实施‘一地一测、一地一策’的测土配方改造,让退化的竹林恢复肥力和生机,并引育优质雷笋,施以独家配制的混合有机肥,成功培育出‘天目水果笋’。”通过盒马生鲜等高端平台,水果笋最贵能卖到每斤40余元。同时收购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实打实的收益让许多笋农尝到甜头。
太湖源镇副镇长曹迅介绍,如今太湖源镇16个行政村相继成立了水果笋专业合作社,同时场景可视化的“云中心”、土壤大数据“云基地”、多元化渠道“云销售”、全产业链条“云溯源”、土网红人才“云培训”五朵数字云正逐步完善,通过对竹笋产业数字赋能,带动当地笋农奔向共同富裕。
(商报记者 张凡 通讯员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