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90后”赵爽的微信朋友圈,犹如在重庆的老建筑中游历了一番。重庆老桥、牌坊、老街巷、古镇……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乐于将每一次扫街寻访进行记录并分享。
山城重庆,独特的巴国遗风、移民风俗及抗战文化,为城市留下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街区。2012年,一批热爱重庆历史文化的人士,自发组织起该市唯一一家文物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旨在以民间的力量探寻历史遗迹,通过呼吁保护,唤起社会各界对本土文化和文物的热爱与重视。至今,他们举办扫街寻访活动近300次,参与者达数万人。
“重庆有很多‘好耍’的街巷。一条爬坡上坎的巷子,可以串起寺庙、教堂、领事馆、医院和吊脚楼,各种房子各种人,总是能遇到新奇的事情。”51岁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吴元兵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看着“这些年,老街少了、变了,城市记忆模糊了”,他从“拆旧房子的房地产商”转型为“保护旧房子的志愿者”。
2017年5月,重庆市规划局为该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授牌,176处上榜建筑中,有6个是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直接“选送”的。“慈云寺重庆茶厂建筑群、江濯水烟房钱庄、南岸黄家巷中央电影制片厂……”吴元兵细数着团队“成绩单”,感到“乡愁,正被慢慢找回”。
图为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在扫街途中。受访者供图
扫街,是志愿者们寻访历史建筑的主要手段,也是维系队伍活力的方式。重庆夏季气温常保持在40余摄氏度,志愿者们仍会三五成群,外出探访。
“高温、老房、汗水、前进”,是8月18日赵爽扫街的记录。谈及成为志愿者的初衷,他回忆道,“多年前,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边发着新楼盘的传单,一边看着几百米开外,一栋老建筑在推土机下轰然倒塌。我看了想哭,下决心要为老建筑做点什么。”
“除了寻访老建筑,传播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很重要。”为此,赵爽自学摄影与设计,走街串巷拍下重庆老建筑,并把它们的新旧对比印成明信片。通过现场售卖及网店销售,明信片销量现在已达10万张,他说,“没想到老建筑如此受欢迎,特别是外地游客,好多都是全套购买。”
自筹资金、自寻线路、奔走呼吁。重庆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何智亚认为,5年来,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重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一支不容小觑的民间力量。
“我们期待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去探寻山城历史。用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升保护意识。”吴元兵认为,“全社会多一些保护意识、主动作为,就能为子孙后代多留住几分乡愁。”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造血’功能,同时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总干事管海严透露,目前,该服务队众编众筹的《重庆历史文化遗址路书》即将出版发行,书中整理出了服务队走过的30条扫街路线,并展现了路线中的文物点、旅游资源和口述故事。“我们期待书本早日进课堂、进社区。由文物保护志愿者们带领大家重新探访山城街巷,感知重庆3000多年的历史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