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康复亟需尽早启动治疗!不可忽视言语功能障碍和心理健康

2022-08-09 21:39:40 来源:财讯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22年8月8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品牌与其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共同发布《2018-2021年度康复临床成果报告》。该报告围绕患者特征、临床成效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临床数据证明,对于卒中患者,尽早康复治疗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同时也验证霁达康复引入并持续进行本土化创新的德国康复模式对中国卒中患者回归健康、提高生活品质的积极效果。

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发生脑卒中后,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超过40%患者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神经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降低卒中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功能残疾,加速康复进程,减轻潜在的护理费用,还可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卒中康复启动越早,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理念,也是德国神经康复一直强调的重点。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74%的患者是在卒中发病后六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这一数据表明越来越多患者意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报告显示,接受康复的卒中患者早期巴塞尔指数(评定早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达到149%;

巴塞尔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性)和国际功能独立性评定标准指数(评定躯体、言语、认知和社会功能)也呈现明显改善,尤其是六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改善率分别达到41%35.7%,优于发病六个月后接受康复的患者。

这两组改善值与霁达康复临床合作伙伴Dr. Becker Klinikgruppe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这些卒中患者的衡、听理解、吞咽等功能也明显改善,体现了康复治疗多方面获益。

创新言语治疗技术,助力失语患者重获新“声”

脑卒中患者中,28%-36%会出现失语症,不仅严重影响日常交流,还使患者难以理解康复指令,影响其他功能的恢复效果。同时,语言能力的丧失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创伤。

研究显示,我国言语治疗起步较晚,且言语治疗师数量严重不足,因而言语治疗率较低。而在德国,言语治疗的技术十分成熟,通常在常规临床条件下进行3周强化言语和语言治疗,便能显著改善70岁或70岁以下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国内传统的言语治疗技术多为采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音、语义的重复刺激训练。这些训练存在缺乏个体化设计、训练时长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患者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霁达康复在2019年引入在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旋律语调疗法(MIT)和强制性诱导性失语症治疗(CIAT),并加以本土化创新。

旋律语调疗法(MIT)

以旋律语调疗法(MIT)为例,霁达康复临床团队参考了大量文献,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定调,结合了汉语语境和国情文化,定制了符合汉语语言的治疗刺激图卡,结合旋律哼唱和肢体刺激诱导患者产生自发言语,在临床应用中能够看到患者在自发语表达、命名等方面均有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患者自我表达的信心。之后辅以强制性诱导性失语症治疗(CIAT),通过小组沟通的形式,以强制沟通的方式诱导患者进行主动沟通和表达,增加沟通能力,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强制性诱导失语症治疗(CIAT)

经过训练,患者的听理解水,语言流畅度均有明显改善。两年的临床数据显示,24位罹患失语症的患者在经过多种方式的言语治疗后,语言功能得到明显改善,Token测验均改善率高达89%。

引入艺术疗法和疗愈课程,关注患者身心健康

脑卒中后抑郁(PSD)在卒中后5年内的综合发生率高达31%。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影响患者对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霁达康复引入艺术疗法和心理疗愈课程。艺术疗法是德国康复模式中的一种表达性治疗的方式,它将康复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将功能康复与艺术活动相结合,使用绘画、雕塑、陶泥制作、乐器演奏等艺术创作形式来进行治疗的特色治疗手段。不仅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自发性思维,改善心理状态,重建娱乐功能。

艺术疗法-绘画练

艺术疗法-粘土制作

此外,霁达康复护理团队在常规治疗课程之外,与权威机构合作引入心理正向干预课程,过去三年覆盖了76%的住院患者,通过沙盘、正念引导和功能建设类讲座等形式帮助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情感倾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治疗之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