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否认“偿债缺口”等传闻 股价跌4.8%

2018-06-08 09:42:30 来源:新京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京报讯 (记者白金蕾 实习生赵炜)6月7日暴风集团发公告,回应与其相关的“5000万迷你融资”、“连续亏损两年”、“偿债缺口”等报道。在公告中,暴风集团称,“传闻内容不属实,是对投资者的重大误导。”

继6月6日暴风集团股票跌停后,6月7日暴风股价再次下跌4.8%。

暴风回应市场质疑

有媒体日前报道,暴风集团“营收下滑”、“连续两年亏损”。在7日的公告中,暴风列举了近年来的财务数据予以反驳。公告称,根据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9.15亿元,较2016年增长16.25%,并未出现媒体传闻“较2016年小幅下滑”的情形。

 

年报显示,2015年-2017年,暴风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15亿、16.47亿、6.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1.37万元、5281.17万元、5513.93万元。

对于“公司存在偿债缺口”的报道,暴风方面认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行业正常水平”。暴风集团一位证券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做出“负债率处于行业正常水平”判断的依据是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财务数据,但是该工作人员并未指出是同行业哪些公司。根据公开数据,暴风公司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7.69%、64.86%、65.18%。

6月5日,暴风集团公布了定增预案,拟向不超过5名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00万股,募资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相比此前撤回的18亿元再融资申请,融资额大幅缩水。

对此,暴风认为“募资金额不在大小,5000万元的项目投入符合公司在研发上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策略”。暴风方面还称“公司作为互联网娱乐行业的领先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资本实力”。

现金流连续两年净流出

暴风集团财务数据显示,近两年其现金流量均为负值。2016年和2017年,公司现金流出1.75亿和4.93亿元。

大量的现金流出可能与暴风集团的业务多元化有关。在此前公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中,暴风表示公司在“积极开展平台布局,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同时在公司“DT大娱乐”战略下,公司业务逐步多元化。

近年来,暴风集团进行多元化发展,VR业务、电视业务都有涉及。年报显示,去年该品牌智能电视销量仅为84万台,低于暴风高管在2017年年中声称的200万台销量目标。这一数字仅比2016年微增4万。

上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今年4月份暴风电视的销量不错。根据暴风方面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暴风电视产品亏损同比减少45%。

同时,最近三年及2018年一季度期末,暴风公司的存货余额分别为10508.91万元、52665.09万元、65879.98万元和68210.97万元。

■ 延展

暴风拒戴“小乐视”帽子

近年来,暴风集团进行多元化发展,VR业务、押宝电视业务,被称为缩小版“乐视网”。

不过暴风方面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公司证券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暴风的业务与乐视有很大不同。暴风创始人、董事长冯鑫早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乐视的核心问题,暴风一个都没有。

乐视网投资人、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刘纲此前接受采访时称,乐视网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生态构建,而在于主营业务没有坚实的基础,只能依靠融资在手机、电视、汽车等领域扩张,很容易出现资金链问题,但刘纲认为乐视延伸影视业务并无问题。如果从主营业务乏力、盲目扩张两点看,暴风与乐视有几分相似。

上市三年间,暴风集团的净利润一路下滑,没有展现出核心盈利能力。2018年一季度,暴风集团营收为3.87亿元,同比下跌13.70%;归母净利润-2954万元,同比下跌79.27%。

经营业绩不振,但并购、扩张业务却高歌猛进。

2016年3月,暴风集团拟以31.05亿元的价格收购甘普科技100%股权、稻草熊影业60%股权、立动科技100%股权。据了解,暴风集团并购的三家标的公司的PE率分别达到106倍、38倍以及60倍,溢价较高。

面对外界质疑,暴风集团回应称,买进这三家公司,是为了进军影视、游戏、海外三大业务,完善全球DT大娱乐战略布局。不过,随后证监会以“收购标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为由,否定了暴风集团的收购方案。

不断地对外扩张和主营业务不振,让暴风集团同样面临资金困境。暴风集团采取了与乐视相似的定增和质押手段。

2015年,暴风集团通过吸收投资获得现金2.94亿元。2016年,该数据为3.37亿元,但其中79%的额度是通过并表子公司获得。

截至2017年6月6日,冯鑫累计质押暴风股票4100.86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69.98%,占公司总股本的14.82%。暴风集团公告显示,截至5月31日,冯鑫累计质押股票6705.11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95.35%。

如今,暴风集团现金流处于紧绷状态,业务也与此前乐视网类似,未来能否摘掉“下一个乐视”的帽子呢?

【编辑:魏巍】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