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会前夕,由鹏城实验室牵头承担、规划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项目5月13日正式启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光网络、多模态智慧网络环境(PINE)及验证应用示范、空天海覆盖网综合试验示范等在内的6大试验示范平台覆盖了当今网络通信技术的关键领域。这是深圳在网络通信领域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的一次行动,也是城市创新能级提升的一个信号。
在判断地区创新能级的指标中,研发投入强度是重要参数。2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如果按照未来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的发展目标,也意味着届时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达2000亿元。伴随研发投入强度的稳步提升,如何释放其背后的活力因子?
研发投入要遵循目标导向任务驱动
深圳市人大代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指出,研发投入要遵循目标导向、任务驱动。
“科学发现属于自由探索,但技术创新一定是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冯圣中认为,在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更要强调科研活动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冯圣中表示,深圳基础研究要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一方面立足深圳,因为深圳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存在巨大的产业需求。与此同时,不能停留在仅满足深圳本地发展需求,要更多地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出发,布局科技计划、科技项目。
重大科研平台夯实基础研究基座
今年4月20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等八大科研机构平台举行了集中入驻光明科学城的签约启动仪式。
冯圣中表示,超算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在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他建议,深圳在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过程中,要重视发挥重大科研机构平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城市创新能级的提升,人才是主要承载者。冯圣中建议,引进基础研究人才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围绕发展核心需求按需引进,合法合规地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同时,尽快完善现有人才评估机制,摒弃简单量化的计件式考核方式,以质量为先,建立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科学考核评估体系。
重点培育发展原创性“根技术”
深圳市政协委员刘丹宁建议要重点培育发展原创性“根技术”,加大高校、高端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根技术”特指那些能够衍生并支撑一个或多个技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刘丹宁呼吁建立原创性“根技术”的雷达搜索、扫描、识别体系与支持机制。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基金池,鼓励原创技术在深圳申请专利并给予重奖,让“根”技术真正在深圳落地生根。
深圳市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认为,当前深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将极大提升城市的创新引领力。
“深圳可以建设3D AI视觉技术研究院,由政府牵头,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抢抓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机遇。”黄源浩研究的3D视觉感知技术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的关键基础共性技术,他建议深圳在补全3D视觉感知技术产业链的基础上重点做大做专芯片、传感器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扶持专业化特种工艺晶圆厂等攻坚项目,实现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重视场景驱动研究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持续的研发投入势必带来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是否有驱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丰富应用场景,这也是检验城市创新能级的重要标志。
深圳市政协委员、码隆科技CEO黄鼎隆在调研中发现,科技企业是技术攻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深圳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在技术攻关层面,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和解决方案。但也面临技术应用场景不足,技术和产品落地转化环节尚无对应的政策措施等局面。
黄鼎隆建议从建立技术供给目录、建立落地场景目录、建立供需对接机制、优化政府投资项目采购管理办法等方面支持科研成果的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