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提出,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到2011年的全面双独政策,2016年的二孩全面放开,再到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生育政策呈现出逐步放开之势。
生育的放开可谓综合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放开时的综合国力足以接受突然新生人口带来的压力,即承载能力;二是国家后续的综合发展需要持续强劲的人口劳动力,即需求动力。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各国都会出现老年化增加的情况,如果新生人口数量不及老龄人口递减数量,将出现创新动力逐年减弱、劳动者数量减少、消费能力减弱等现象,这不利于经济发展。
国家统计局和公安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口数量因二孩放开有所增长后,每年新生人口数量逐年递减。2020年新生474.5万女孩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全面放开生育,即便到生育年龄都“顶格”生育,理想状况下未来某年的人口增长可能只有949万人,而实际情况应该更少。这也意味着,如果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将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逐渐因新生人口数量不足而不断承压。
我们期待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就是让生育人口数量减少的压力。2020年GDP能够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里面包含了成千上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有的人天还没亮就已经到办公室工作,结束工作时已经到了深夜,有的人忙碌到没有假期和双休日。他们在工作中无暇顾及其它,生活压力让他们无力承担起组建家庭的责任。此外,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还导致一部分人群出现生育障碍。有的夫妻则希望长期维持二人世界,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存在重疾及死亡等各种情况,实际能孕育下一代的女性数量可能还要打折扣。愿意生育的家庭中,是否多生也会成为一个难题。近年来不断升高的育儿成本,“赢在起跑线”的竞争压力,令当前适龄生育家庭倾向于“只生一个好”。随着延迟退休的推进,未来又会出现“谁来带孩子”的新问题,产妇产假休完要上班,老人家还没有退休,孩子需要人照顾,这便是未来家庭中的一大烦恼。
鼓励生育的想法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鼓励人们生育。生育不是制造产品,既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生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之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达成,才能促使人们愿意生育、主动生育。
简单来说,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一是要大幅提升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要大幅提升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三是要大幅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政策鼓励、补贴刺激等并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人们所需才能实现生育的增长。
在当前环境下,鼓励生育不能仅是口头上的鼓励,而是要有真正的、实际的实惠落在民间,例如承诺多子女家庭孩子未成年期间每年可报销一部分抚养费用等看得见、享实惠的举措,使生育和养育不再成为当前生育适龄人群的压力,就有希望再掀起一波婴儿潮。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新生人群未能增加的准备,面对以后的发展,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解放双手,让人工智能和机械设备完成融合,并集中力量和资源,同时继续强化优生优育,在数量越来越少的出生人口中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