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加快发展,近日,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前不久召开的常州两会上指出,2022年,常州将继续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新江南水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等行动。截至目前,常州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8亿斤以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丰收时节
锚定“两多”目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我们的村子大变样啦!以前种地全靠老天爷赏饭吃,收益模式非常单一。现在村里搞起了农产品特色合作社,不仅如此,还大力兴建乡村旅游景点,此外,还搞起了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的差异化经营······环境好了,收入多了,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了”武进区回民村村民李阿姨满面笑容。
从20多年前的“落后村”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积极拓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差异化经营为回民村迎来了发展新契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常州涌现了一批挖掘农村多元价值、拉长产业链条的特色乡村。
武进区回民村
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的丰北村,碧水环绕,全村水域面积达到了35%以上,江南水乡特色明显,是集特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新农村。
在丰北,打造特产农业项目已蔚然成风,项目成功一个,推广一个,该村构建“村党委+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出莲藕、鸡头米、斑鳜等“丰北三宝”线上线下统一销售,让农民口袋越来越鼓。
作为黄天荡片区一期,丰北村美丽乡村建设让“国资与民资同行、建设与运营同步、产业与生态同生”,政府投入1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万元,建成荷塘月色、星空露营、四大名捕观景台,勾勒出“云帆舟影、原味水乡”的美丽画卷。
天宁区丰北村 水天一色展新颜
随着中赛水上运动基地落户丰北,丰北全省首创“美丽乡村+水上运动”的发展模式,以赛艇、皮划艇、滑板运动为特色和切入点,融合多元化体育元素,在此打造功能型、教育型、赛事型、沉浸活动型全方位体育运动基地。
经开区横林镇上,草莓采摘园林立,引来众多城里游客亲近自然。“这里的草莓个头大,颜色艳,尝起来格外香甜。”专门从城区驱车前来采摘草莓的吕女士夸赞道。经过10多年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园内一颗颗小小的草莓,已成为了横林镇村民的“致富果”,不仅深受游客喜爱,还向周边饭店供给;横林镇狄坂村立足连片稻田的优势,村委引导村民在村北旧厂房复垦区种植了玉米、小南瓜等农产品,打造种植基地,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通过“多业融合”促乡村振兴。每逢盛产期,每天有近千名游客慕名而来。依托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狄坂村还将建设田间观光路线,打造旅游农业,让高标准农田“可耕也可赏”。生态樱桃园探索“线下采摘体验+网络直播带货”销售模式,开拓生态旅游新业态,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经开区横林镇,周末来草莓采摘园的游客络绎不绝
“十四五”期间,常州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争创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促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把农村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探索“两就”路径,让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就地致富。
前不久,金坛区一号农场的蔬菜分拣员蔡炳凤拿到了一个月的薪水。“工作稳定,上班离家也近,换了岗位后每个月工资还涨了2000多元呢。”蔡炳凤说。前些年,蔡炳凤家的种地收入微薄,经营的小卖部生意也不佳。靠发展特色有机农业起家的一号农场为村民们盘活了土地,让蔡炳凤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保持着一年五六万元的稳定收入。
一号农场占地2000多亩,拥有蔬菜大棚200多个。去年,一号农场营业收入超1亿元,带动周边150位村民就业,平均年收入达45000元。集有机种植、科普教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金坛区一号农场是常州特色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
蔬菜分拣员蔡炳凤在工作岗位上
近年来,常州市大力扶持培育的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经济为越来越多的“蔡阿姨们”拓宽了就业渠道。
昔日贫困村蝶变身花木明星村,跃进村通过打造创客中心和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花海e站”,招引入驻电商50余家,带动镇、村300多家花木农户成为电商供货人。“花木+经纪人+电商”的模式,让花农不愁销路,更不愁收入。2020年,全村花木产业销售额突破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8万元。
溧阳戴埠镇李家园村紧邻南山竹海景区,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全村遍布着160多家农家乐、民宿和酒店,当地村民得以共享“绿色福利”发展成果。李家园村的百姓大都在家附近旅游单位务工。村民刘永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将自家房屋租给民宿老板,每年可收取租金10万元左右;夫妻二人在景区和民宿工作的,一年可获10万元的纯收入。还有些精干的村民干脆将自家房屋简单装修,用来接待游客吃饭住宿,自己当老板。现在的李家园村已经迈入“家家有汽车,人人有工作”小康之境。
李家园村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2021年,常州市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805.5万人次,直接就业人数6761人,带动就业人数5954人;在乡村民宿、乡村文创以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等方面,吸引返乡创业人才超300人,为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常州样板。
创新“两化”模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
在聚焦现代农业高效、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常州农业以“绿”为底色,推进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让绿色农业迈好“两化”步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天宁区武城村探索出一条共享农业之路。为了增加资源利用率,武城村利用村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接收别村的订单。每逢秋收时节,咨询稻米加工的电话络绎不绝。
“水稻收割进入高峰,周边的村子都会拿过来进行稻米烘干。我们价格也收得很便宜,每斤0.15元。等本村的粮食基本加工完毕,我们就开始接受别村的订单。原先,有的村子粮食不烘干直接出售,价格卖得也较低,加工后,售价也相应提高。我们一共4台机器,每天最大烘干量为60吨。村内还建有6个储粮仓,储藏量可达360吨,完全可以满足本村与其他村子烘干、存放等需求。农业资源共享后,经济效益实现了最大化。”武城村村委副主任陈南说。
位于武进区洛阳镇的常州市天绿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运行效果良好。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白色大棚里,畜禽粪便、藻泥、园林绿化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被碾碎混合,静静地等待发酵,摇身一变成为珍贵的有机肥。据了解,该公司可处置利用废弃菌菇包、园林绿化废弃物、林果树枝、畜禽粪便、藻泥、秸秆等,年处置能力达8万吨,可制备有机肥5万吨。
有机废弃物被碾碎混合,静静地等待发酵
2021年,常州市农业废弃物治理全面升级。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新北区创成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530个,累计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256吨;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85个,回收废旧农膜约2792.67吨,回收率超93.27%;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王瑶 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