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即将结束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倒计时
目前他们正忙着打包“行李”、
对舱内环境进行清洁维护、检查设备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
#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过年#
#冰墩墩成为太空课堂的特殊助教#
……
“太空出差”以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在一次又一次振奋人心的
“成功发射”与“圆满完成”背后
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付出和奉献
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接续奋斗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第一颗导弹
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第一颗探月卫星……
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
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
孙家栋
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这是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 摄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从事空间技术研究50余年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
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1967年,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2004年
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
已经75岁的孙家栋
接下首任总设计师的重担
2007年11月5日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开始绕月飞行
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
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
欢呼雀跃、拥抱握手
在欢呼的人群中
孙家栋转身抹眼泪的样子
却让所有人红了眼眶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认为自己
“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相似的场景
也发生在离我们很近的这一天——
2021年5月15日
当天问一号平安着陆火星的信号从遥远的太空传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
响起热烈的掌声
听到这个消息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摘下眼镜
用纸巾抹了一把脸颊
推开门匆匆而去
谈及自己的激动落泪
张荣桥说
“10年前进行筹划,
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6年。
而后,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
取得的首战告捷就是环绕火星。
之后到今天我们又坚守了93天。
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今天最终的胜利!”
2021年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漫漫征途
中国航天人的接力从未停止
信仰与希望的力量永远燃烧“续航”
“0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各号注意,我是0号,30分钟准备。”
2021年6月17日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倒计时30分钟时
酒泉航天发射场
0号指挥邓小军的声音传遍各个指挥大厅
发射当天,邓小军在岗位上
从212号走到0号
邓小军花了18年
18年时间
工作仔细、认真的邓小军
历任箭上操作手、箭上单元指挥、
箭上指挥、地面控制系统指挥、
卫星任务0号指挥
下指挥口令
在测发指挥这个大舞台的中央
“0号指挥”这个岗位
受到万众瞩目
但邓小军却说
“0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载人航天
这项独一无二的光荣事业
吸引着一个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参与其中,奉献青春
“看到火箭顺利升空的那一刻,有多苦就有多甜!”
2020年11月24日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长征五号搭载着嫦娥五号顺利跃入长空
在航天人那深浅不一的蓝色身影间
周承钰青春的面庞引起了网友的注意
这位1996年出生的贵州土家族女孩
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的指挥员
不过24岁的年纪
她已经坐进了肃穆的指控大厅
作为发射场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登空揽月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欢庆胜利。
在长征五号测试任务中
周承钰每天要爬倾角接近90度的180多级钢铁台阶
到达15层不足8平米的测试间
一天来回4趟
周承钰坚持了60多天
她说
“看到火箭顺利升空的那一刻,有多苦就有多甜!”
发射场上最年轻的女指挥、
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
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
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
这群年轻人
也将自己的未来
与这个国家迈向太空的伟大梦想紧紧相连
2021年4月29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
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把过去千百年来的浪漫想象
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致敬中国航天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放军报微信;参考资料:解放军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载人航天小喇叭、网友留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