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伯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成功获救。 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中新网上海4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医疗服务依旧是民众的“刚需”。急诊急救打通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和保障慢病患者持续规范用药,当下上海医疗机构为保障民众健康不懈努力着。
城市封控之下,医护们从未停止对危急重症患者的奋力救治。73岁的肺癌患者黄老伯因疾病恶化,气道严重狭窄,面临随时窒息的危险!记者25日获悉,上海市胸科医院紧急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呼吸内镜中心、急诊科、麻醉科团队多科协作,快速为其成功施行了急诊气管镜介入术,取出了“堵塞物”。老人的生命通道被重新打通!
医院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保证出行不便的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的用药“不断档”。 仁济医院供图
据悉,1个月前,黄老伯在外院做过相关治疗并装了气管支架。但肿瘤进展太快,老伯气喘、呼吸困难严重,甚至不能进食喝水、不能平卧,病情非常危急。上海市胸科医院急诊科张倞医生当日告诉记者:“患者气道全堵了!随时可能窒息,必须立刻救治!”呼吸内镜中心主任孙加源表示:“患者病情危重,按照疫情防控预案,立刻启动急诊手术!”他迅速组织团队制定了治疗方案,决定施行急诊气管镜手术,为患者打通气道。在急诊独立的抢救室内,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穿上了“大白”。
据悉,手术中,医生们发现,术中情况比胸部CT显示结果更为棘手!患者之前放置的支架在肿瘤组织的挤压下,已发生严重位移,“横”在了隆突上方,挡住了呼吸通道!凭借过硬的呼吸内镜技术,手术团队为患者取出支架,还“清理”了气管和右上肺的大大小小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打通了气道!术后复查显示,老人的氧饱和度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右肺功能也已恢复扩张。此次急诊手术,不但抢回了老人的生命,也为他后续的抗癌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一直有“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的说法。救治的时间越短,效果就会越好,患者的预后也将更加理想。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一个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收治了三位急需抢救的心梗病人。从急诊到CCU病房(冠心病监护病房),医护们复查了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连夜制定后续治疗的方案……入院次日,三位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依次进行。医护们着厚重的铅衣,再罩上防护服,医护们迅速开通患者的梗死血管,顺利植入支架,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术后均明显好转。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方面告诉记者,在最近三天内,通过这种配合默契的接力跑,该心内科团队已成功完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8例,患者目前均已脱离生命危险。
在医疗救治中,除了快速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的生命,对于慢病患者,药不能停。这两天,仁济医院东、西两院两个由医院、街道、社区共建的“配药服务微信群”响个不停,不时跳出提问,工作人员总会及时给出回答。医院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保证出行不便的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的用药“不断档”。
疫情封控之下,对于很多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而言,药快吃完了怎么办?哪里可以配到药?谁来帮忙配药送药?都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仁济医院方面25日告诉记者,医院对接街道和社区,建立医院、街道、居委、志愿者联动网络,提供药品咨询;并在门诊开设“志愿者配药专窗”,安排工作人员,落实配药服务,满足广大社区民众配药用药需求。“我们专窗的工作人员会针对代配药的具体情况,针对性指导志愿者去相应科室开药和药房窗口取药,加快了‘点对点’的衔接,优化了流程也节省了时间。”仁济医院门办主任张斌渊说。
由于不同病患对药品的需求各有不同,医院的备药是否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同样效用但不同厂家的药品患者是否接受,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沟通。西院区药房主管李林药师细致地在微信群里提醒社区,提前做好药目清单:“居委会的老师们,辛苦你们把每个病人想配的药品列个表,我们工作人员会做好核对和标注,看看哪些药哪几个科可以配到。”随后,药剂科会匹配核对药品名称、厂家、剂量、存货量等,把一份份“民间版用药清单”升级为清晰准确的“处方级用药清单”,再反馈到社区和志愿者手中。
仁济医院西院联合办的工作人员还会根据门诊就诊人流的实际情况,实时提醒志愿者避开人流高峰,错峰来院配药。微信群内的提前沟通,让社区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使配药针对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