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球精选!【文明之美看东方】隐秘古井延续城市千年根系,“访古人”寻井记录南京往事春秋

2022-07-28 21:07:14 来源:紫金山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门西门东的老宅,充满历史典故的街巷……漫步在南京城中,每一处都蕴含着古都的往事春秋。而散落在南京街头巷尾的古井,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也见证了城市面貌的沧桑巨变。

六角井街巷中的古井


(资料图片)

如今,在南京城的隐秘深处,仍可寻得一口口或在使用或已荒废的古井。他们虽然离现代人生活渐行渐远,却能串起古城的历史文化。而城中有一批为此奔走的“访古人”寻井而来,成为“寻保人”,努力保护着老南京的根系与市井烟火气。

城市标本

它们因古井得名见证石城变迁

南京是一个和井有关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多的地方都因井得名。

位于珠江路北侧的双井巷,东起成贤街,西至将军巷,南接大纱帽巷的这条小巷因为明代此巷有两井相近得名;位于大行宫西南的铜井巷,东起太平南路,西至延龄巷,因巷内旧有铜井庵得名;三山街西南侧的金沙井东起中华路,西至原铜作坊,明代中期,此地天旱挖井,井内流沙含有金粒,因而得名;清将杨镜岩率兵在南京挖一井,人称杨公井,街以井而得名……在同样致力于老门西历史研究与保护的南京城市文化研究者陶起鸣的协助与陪同下,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陆晖则将目光投射于秦淮、聚焦于老城南,“老门西是南京城里最后一片未改造的老街区,也是南京现存古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一代列入文保范围的古井有20口左右,大多隐藏在街巷深处。”

六角井古井

多次的寻访,陆晖实地收集到这一带诸多有关古井的资料,更整理成文。“同乡共井,是老门西一条历史悠久的巷子,因东晋名相王导曾在此挖井以激励乡人的传说而得名,巷内现存两口古井。”陆晖告诉记者,“同乡共井2号井,据说这口井就是巷名上的那口同乡共井——清代古井,2014年被列为南京市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它位于巷口一角的井台上,老井栏多年前失踪,现在井栏为后加的,井内壁青砖完好。”不过,这口古井如今已废弃不用。“同乡共井还有一口古井,藏在11号民居内第三、四进院内北侧墙下。井旁墙上还保留着一个佛拱的形龛,居民说这是用来供奉井龙王的。”同样,此井已废,佛龛下方可见一只圆形井栏,陆晖在走访中听当地民居主人讲述得知,“曾有文物贩子出价收购井栏,因他舍不得祖上留传之物,且担心失去井栏不安全,才保留至今。”

因有明代古井一口,井栏呈六角形,故名六角井。后成巷,巷以井名。六角井是老门西另一处以井命名的街巷,巷内现存两口古井。陆晖走寻访中发现,“六角井19-2号井,井栏为八角形,呈灰白色,外侧雕饰精美,上半部为竖纹,下半部为蝙蝠图形,极为罕见。六角井32号井,位于六角井32号对面的路边井台上。现存井栏为八角形,青石质,目前井中仍有水,不过水质混浊。”

三条营古井

古井不仅仅存在于地名之中,对于城市而言,它们也是记忆中磨灭不去的片断,成为城市历史的标本。高岗里9号井,位于高岗里9号对面的路边井台上,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它原为一口古井,民国时期改建为消防取水用井,水井深而宽阔,水深13米以上。井栏体量大,为民国时期制作,刻有‘民国廿二年二月立’‘绿竹园西首’‘同人共井’等字。”陆晖告诉记者,“这口井是南京近现代消防事业的见证,非常有价值,更可贵的是,它至今水质清澈,居民仍在使用。”这些古井遗迹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仍是历史名城的标志之一。

古都城事

它们深藏不露延续市井烟火

南京历史上有上万口井,据记载,清末江宁府城(今南京老城)内还有5000余口。《白下琐言》记载:“城中人口辐辏,食井不可胜计……”古井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这些街巷里的古井很多已经不再被使用,但在隐秘的街巷深处中,仍旧可以发现一些“活着的”古井,一直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和喜欢。

小百花巷1号井

小百花巷内,有三口被列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井。“小百花巷1号井,位于小百花巷1号院内,这是一口有故事的井。井栏为南宋古物,原在瞻园内的普生泉上,不知何时被移至此地。该井栏呈八角形,上有两只圆孔,虽然有些磨损,外侧刻着的隶书‘普生泉’、‘淳熙丙午邵永坚建’依然清晰,诉说着它不寻常的前生往事。院内居民对此井非常爱惜,现井水清澈,每天都在使用。”陆晖介绍,“小百花巷的另两口文保古井,分别在16号和24号。16号井位于一条巷道尽头,井栏完好,但很久以前就因水源污染被废弃,24号井位于小巷道路一侧,六角井栏,水质清澈,居民还在使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古井都能拥有文物的身份,但在城市之中它们却在不声不响中,填补着人们生活,将人们拽进了老南京城中家长里短、烟火浓厚的市井气息中。

同样在小百花巷,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陆晖发现在一户院子里还藏着一口古井,被铁盖隐藏在深处。“这是一口没有井栏的私家用井,看样子年代也很久了,至今水质清冽。井的主人说,经常都会有一些喜欢摄影的学生专门过来拍这口井。像这样深藏不露的老井,附近人家院里至少还有两口。”陆晖介绍。

与民居共生共存的高岗里9号井

高岗里22号民居,曾是清代织锦机房,里面也有一口古井。这口井承载了院里年近百岁的高龄高龄张玲霞的太多记忆。陶起鸣与陆晖在寻访中遇到了张玲霞老人,她透露,“曾经先有水井,后有人家,过去的人盖房子前,都要先挖口井,再盖‘茅肆’,最后才轮到建房,这口井的年代比房子还要久远。自从她嫁进这个院子,这口井就一直陪伴着她。当年没有自来水,吃的用的水都是这井水。每天上井,淘米洗菜,洗洗涮涮,就成为大院里几房人家的日常。到了夏天,井水还可以冰西瓜,没有空调、电扇,打一桶井水浇在砖地上,屋子里就变得凉洇洇的了。”张玲霞老人说,这口井比一般的要深,一根竹竿探不到井底,即使大旱之年也不枯竭,只是出水量会少一些,大家需要赶早才能抢到水。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了,但这口井还在使用,不仅院内人家用,外面邻居也来打水,“这样好,井就要经常用,水才会一直好下去”。

至今与古井相伴的张玲霞老人(右)与陶起鸣交流古井往事

在暖阳下,经常会有老人坐在井台边上晒太阳或者聊天。因为水井的缘故,邻里间亲密往来的画面跃至眼前。没有精致布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时时刻刻直抵人心。这些日常的市井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魅力,虽然粗糙,却又生机勃勃。

亟待保护

一群寻保人为南京古井奔走努力

岁月流转,在如今的南京城走一遭,古井正在逐渐成为过去。在各类文物中,古井可谓是最不起眼的“小物件”之一,“它们分布零散,不易监控,井栏极易毁损、被盗,是文物贩子垂涎的猎物,有些没有文物身份的古井,更有可能会被当作城市改造的‘拦路虎’而轻率拔除。”但在很多文史研究者和文保志愿者看来,这些散落在南京街头巷尾的一口口古井,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它们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也见证了城市街巷面貌的沧桑巨变。

高岗里9号井上的铭文清晰可见

陆晖认为,南京城里至今能在原地完好保存的古井已经越来越少,这些城市标本的保护刻不容缓,而保护这些古井最好的方法,是让更多市民熟悉它们、关注它们,将它们置于公众视野的保护之下。

如今,在南京有一批这样的文物保护者以及志愿团队,他们寻井而来,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下古井的点点滴滴,而一些志愿者更开发相关文保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城市的活标本。“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就是一直寻保这些古井的志愿团队之一。

而在诸多寻访古迹的“寻保人”中,有一位“05后”从“六角井”开始,踏上南京乃至周围城市的古井寻访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过陆晖老师的介绍,让我邂逅了华夏古迹图,我在这里学到了之前没领会到的许多新知识。”“华夏古迹图”是南京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保者打造的一个面向文物古迹爱好者走访古迹的平台,帮助用户查找身边的古迹文物、查看文物的介绍,并可以通过足迹,上传图片和发现文保。安楠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兴趣,自5岁开始他带着父母的一通踏上“寻保”之旅,至今他已经寻访过500余处古井,“好多井发现的时候还未入保”。

在安楠寻访下得以保护的骆家边的古井

在安楠的寻保下,江宁骆家边的一口文物古井被避免偷盗,甚至重新修缮保护。这也成为这个小小南京娃个人文保史中成功保护的第一口古井。“古井就好比一座城市的眼睛,古时人的生活离不开一眼眼水井,人们与井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之所以会那样痴迷、执着地寻访古井,是因为我觉得它们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一种文化。如今老城不断改造,使我有一种紧迫感,要做这些宝贵财富的记录者。”安楠告诉记者。

南京老坊巷古井

在南京,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投入到寻访保护中,而南京诸多古井,在这些民间文保志愿者的发现和推动下,在社会舆论积极推动下,迅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了水井才有人家,才形成老街巷。现在留存的古井越来越少,而周围有原住民的井相对保护情况会好一些。而相对于景区里的古井,隐藏在城市民居之中的古井,更有实用价值。”陆晖说。这些古井在城市里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井壁青苔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井栏勒痕里铭刻着岁月的印记,它们有理由被后人善待,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鲜活地留存下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雍婕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陆晖、安楠以及华古平台提供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