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悦悦
(资料图)
在江苏徐州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新能源产业发展阔步前行。以电力、煤炭等为代表的资源禀赋,是徐州市发展新能源的先天优势,助推着徐州市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力。
“能源之光”助推经济发展
近年来,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坚守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徐州市要做精新能源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而仅今年上半年,徐州市产业规模已达278亿元,大大超过了年度目标。快速增长的产业规模让徐州竞争优势日益凸显,为城市带来丰厚收益。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对于徐州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伟说,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等叠加机遇之下,徐州新能源产业立于“时代风口”,市场潜力巨大。
截至今年6月底,徐州市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产值约511亿元、同比增长54.5%。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7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2%。而仅从占据了徐州市新能源产业“半壁江山”的光伏产业来看,上半年,全市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光伏产业链企业共有45家,完成产值172.85亿元、同比增长138.6%,对全市规上工业的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40.6%。数据之下足见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的动能强劲。
作为一种可贸易的资源,新能源为城市带来的不仅有直接显现的经济效益,还有着更多长期效益。
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极为紧密,产业的附加值较高,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对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着重要支撑作用,这也决定了新能源产业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形成人才储备的竞争优势,让产业得以良性循环、经济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绿能涌动”实现动能转换
“随着新能源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土地和屋顶资源正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光伏发电项目占地较多,而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屋顶资源正是徐州在新能源赛道角逐的一个优势所在。”徐州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在新能源赛道上,风电、光伏、氢能等将成为“新煤炭”“新石油”,让能源这个“新工业”实现换道领跑。
早在2006年,徐州就把招商引资的目光瞄准了当时国家重点扶持的光伏产业,并率先引进了产业上游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完成产值82.18亿元,同比增长223.3%。仅此一家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56.5%。
除了新产业“开源”,徐州也在对旧的能源产业“节流”,让“旧包袱”也能有更多发展“新空间”。
“十三五”期间,徐州大力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关、停、并、转、调”,全部落实“两断三清”。如今,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大屯电网独特优势,积极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走出一条具有大屯特色的多能互补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三河尖煤矿塌陷区,开发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越来越多传统能源在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驶向绿色转型的“诗和远方”。
“链上发力”塑造产业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徐州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目前,徐州市已形成以新能源、煤电能源两大主链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涵盖晶硅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电力、煤炭电力等多个细分赛道。各个赛道环环相扣,逐步形成规模领先、融合开放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7月9日新型能源项目云签约活动一批头部企业签约后,多个龙头项目主动来徐考察,并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这也推动着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端跃升。目前,徐州光伏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链条内中上游企业表现突出。这些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崛起,成为吸引光伏人才来徐的新优势,为产业提供了更为强劲的科技支撑,让新能源产业生态内形成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除此以外,徐州市新能源研发平台建设也为下一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全市新能源领域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7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家,省级研发平台16家,以科技创新开创徐州新能源发展的新局面正逐渐打开,推动徐州的“双碳”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事实上,新能源带给徐州的将不止于此。如今,徐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向探索融合发展道路迈进,无论是“光伏+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工程机械”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还是拓展“光伏+建筑”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我们都能看到追逐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的徐州身影,在这条新的时代赛道上,徐州也必将跑出发展的“加速度”,展现更多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