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公里江岸线、206公里海岸线,作为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南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通过积极发展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南通正驶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面临沿海发展崭新机遇,未来,南通将系统推进沿海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8月5日上午,南通市召开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通好通”,新出海口蓬勃起势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卫东介绍,过去十年,南通全力打造江苏新出海口、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枢纽。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南通港总体规划成功获批,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建成运营,主体港区“2+1”码头顺利开工,洋吕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全面推进。
其中,南通格外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独特区位优势。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系列利好南通未来发展的重大工程列入国家战略,南通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拥江抱海融入上海优势凸显。全市始终坚持交通先行,建设现代综合枢纽。沪苏通大桥、盐通高铁、海启高速等相继通车,轨道交通1、2号线高质量建设,南通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初现。
“近年来,南通市一大批交通重大项目建成落地,铁路建设实现重大跨越、过江通道取得关键进展、公路建设实现成环成网、航空运输加快发展、港口优江拓海加快实施、内河航道建设正稳步推进。” 南通市交通局副局长陈宁说,数据显示,2021年,南通完成交通投资230亿元,同比增长42%,2022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316亿,上半年完成投资162亿。
在交通发展布局上,港口航道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南通市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施渠平分享,近年来,南通全面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港口基础设施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中天、金光、桐昆等为代表的多个百亿级重大项目逐步投产。
下一步,全市将加快港口航道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完成吕四起步港区2个集装箱码头审批手续,力争8月底正式运营。通州湾主体港区1#-3#20万吨级码头年内建成码头施工通道引堤、完成码头沉桩30%工程量;洋吕铁路全线完成总工程量50%,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铁路基本建成。通州湾新出海口一期配套工程用海力争三季度获批,通州湾港区相当A级航区和江海直达特定航线获国家海事局批准。
发展海洋经济,协同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港口建成后,如何依托海洋资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通也用实际行动做出回答。
围绕推动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临港产业新空间,近年来,南通更深层次开展产业集群培育、更优服务推动临港项目建设、更大力度培育临港优质企业。南通市工信局局长曹海锋介绍,一方面,持续做好要素保障,加快推动中天钢铁、嘉通能源、金红叶纸业等百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加快转化达产。对纳入省重大工业项目的临港项目月度跟踪,市县联动加强对土地、能耗、环境容量、产能指标等要素的协调保障。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政策服务,通过政企通APP、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开展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推动认定类项目免申即享和重大申报类项目提前介入,进一步缩短资金兑现周期,更好服务临港项目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土资源的配置和科技赋能。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国土、规划、海洋、林业“四位一体”统筹优势,以自然资源精准配置支撑海洋经济高质发展。“截至7月底,今年已累计完成16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供地保障、150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供地保障,新出海口一期2.56平方公里新增填海造地工程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网仓洪航道、小庙洪上延航道、三夹沙南航道等支撑性基础设施用海顺利获批。” 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军说。
在科技创新方面,去年以来,南通启动沿江科创带建设。科创带将12个沿江、沿海园区通过科技创新进行串联。在建设过程中,全市推动“政策同频共振”“平台共建共用”“项目共引共享”等举措,集聚了一大批科创企业、平台载体、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以不到20%的土地面积吸引了50%以上的科创“增量”,在金融、营商、生态、改革等综合环境方面多点突破,率先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一流创新生态。
南通市科技局局长赵玉峰表示,下一步,南通沿江科创带将按照“南通沿江创新科创带1.0、江苏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2.0、长三角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3.0”的路径,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高地,进一步组织创新改革、打造改革引领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打造沿海沿江创新链条,为我省沿海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夯实绿色本底,沿江沿海生态景观美不胜收
在发展中,既要以蓝色赋能,又要保持绿色的基本底色。近年来,南通格外注重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沧桑巨变”振奋人心。全市率先落实长江禁捕退捕要求,“化工围江”专项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果;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全线推进,“观江览海”堤顶路先期实现贯通里程115公里;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样板,长江大保护成为全国典范。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9%,均列全省第一;中心城区主要河道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在推动产业绿色专项上,南通率先出台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意见,17家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单位GDP能耗水平全省最低。
在统筹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方面,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尹建勇介绍,南通通过编织“五彩缤纷”景观带、建设“观江览海”堤顶路、打造“各具魅力”示范段等措施。其中出台的江堤海堤景观路设计导则,结合堤防改造提升,全面推进446.8公里堤顶路提档升级。此外,南通还因地制宜设置城镇段、农村段、工矿企业段三种路段类型,2021年实现贯通里程115公里,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线贯通,形成畅通、可达、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
下一步,南通将从打造临港产业新空间、江海联运新枢纽、江海特色新城镇、绿色生态新沿海、双向开放新支点五个方面发力,系统推进沿海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力争为全省沿海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文 王鸿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