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不仅是千古雄关、千年古城,更是同时承载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县,是陕西东大门的门户,具有突出生态战略地位。
近年来,潼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潼关”建设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秦岭生态保护两方面叠加发力,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生态绿色长廊”。
【资料图】
构筑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
“潼关县坮塬沟壑众多,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以前人们常说‘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潼关县林业局副局长郭建军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为在坮塬沟壑上打造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潼关县加速构建东大门坮塬绿化工程,通过实施黄河和渭河干流南岸裸露直观坡面植被恢复、沿线堤岸防护林恢复提升、沿线退化防护林修复、沿线村镇森林乡村防护林建设、沿线低效经济防护林提升改造、沿线道路防护林绿化美化等多项工程,构筑起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
与此同时,潼关县把沿黄防护林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焦“城市、农村、道路、坮塬、秦岭浅山、黄渭滩涂”六大板块,积极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潼关县已对东大门坮塬进行全面绿化,绿化面积2.3万亩,栽植苗木45万株;完成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坮塬退化林修复补植补栽任务;绿化河堤8.2公里,建设黄河西岸防护林1120亩,水岸林木绿化率达92%;基本完成5个森林乡村绿化任务;实施绿色通道工程39公里,全线贯通310国道绿色景观长廊,全面完成西潼高速林带提升改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潼关在推进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2021年以来,潼关县采用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补植补栽,“谁的地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树随地走,让利于民。潼关县大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做大做强林业特色产业,同时持续推动生态特色林业产业与农民增收脱贫有机衔接。目前,全县共培育涉林合作社21个,带动贫困人口700余人,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守护黄河湿地候鸟成群
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北靠黄河,南依秦岭,地形险要,雄伟可观。黄河由此自北东折,形成大气磅礴的天下第一湾,也在此积酝了面积达2827公顷的多沙河流湿地——潼关黄河湿地。
湿地保护工作,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潼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成立了潼关县湿地恢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湿地管理保护机构。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县上下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黄河湿地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以“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围绕湿地保护工作,开展了生态环保排查整治、重点区域执法检查、临界河流生态监管、湿地风险隐患监督检查等系列活动。
如今,潼关黄河国家湿地范围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大,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每年冬季成千只白天鹅从潼关湿地一路迁徙到河南三门峡天鹅湖越冬。潼关黄河湿地已成为候鸟重要迁徙地、觅食地和越冬地。
“如今,渭河水更清了,人与自然也能更好的和谐相处了。”潼关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刘鹏说,潼关将继续全面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让潼关大地因林而美,让潼关人民因林而富,让绿色生态成为潼关的靓丽名片,让生态潼关成为陕西面向全国的美丽封面。(记者 杨秀峰 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