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晒“求学轨迹”爆火,引来大量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其中,一位90后听障女孩的“求学轨迹”感动许多网友。她叫杨绿野,今年32岁。两岁时,她被确诊为双耳感音神经性深度耳聋,需要戴上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但倔强不服输的她没有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始艰难地练习发音学习说话,终于学会了开口表达。与此同时,她学习成绩优异,本科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录取,还取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女孩杨绿野,听她讲述了这些年辗转多地求学的故事。
2岁确诊为深度耳聋
妈妈一点一点教她说话
【资料图】
杨绿野出生在广州,今年32岁。两岁时,她被确诊为双耳感音神经性深度耳聋。当时医生说,左耳损失107分贝,右耳损失110分贝,她这一辈子都要戴上助听器生活。杨绿野的成长道路自此变得异常艰难,仅仅是开口说话就成了她难以攀越的高山。3岁时,她开始佩戴助听器。很多人建议,让杨绿野到特殊学校上学,通过手语与人交流,但研究生毕业的妈妈陈希红不愿意把女儿送到特殊学校,决定自己教女儿学说话。
她面对面给女儿展示发音时的口型,还让女儿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吐字的气息,以此来“听”声音。为了让女儿更准确地感受到气息变化,陈希红往往说话要用尽全力,每每到晚上都感觉筋疲力尽。经过痛苦又漫长的训练,3岁多时,杨绿野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杨绿野和妈妈的合影
后来,杨绿野和父母搬到深圳生活。在父母的坚持下,她没有进入特殊学校,而是上了普通小学和初中。上学时,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同,她的发音吐字相比别人没有那么清晰。很多同学因为听不懂她说的话,不和她一起玩,还有调皮的小朋友欺负她。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杨绿野总会哭着回家和妈妈倾诉。妈妈擦掉女儿的眼泪说:“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不要把小朋友对你的恶意放在心上,你永远是最棒的!”为了提升女儿的信心,父母带着杨绿野逛公园、博物馆、参与家庭聚会,增加她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还鼓励女儿在公开场合演讲、展示才艺。渐渐地,杨绿野变得乐观积极,说话也流畅了。在妈妈的鼓励和教育下,杨绿野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
戴着助听器上公共课成挑战
2006年,杨绿野以超过录取线72分的成绩被深圳中学录取,同时也收到了香港国际高中抛来的橄榄枝。经过艰难抉择,她选择到香港读高中。2009年,她凭借IGCSE(国际普通中学教育证书)6个A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录取,成为2009级建筑系96名新生之一,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回忆起大学生活,杨绿野直言:“太充实了,每天的课程都很紧凑,这也是我最难忘的记忆。”她每天骑着单车去上课,中午争分夺秒地吃饭。下午没课时,她到图书馆学习,做方案、画图纸、通过电脑建模。
杨绿野说,在课程设置上,清华大学建筑系与其他专业相比显得很独特。除了公选大课外,还有设计辅导课,每周一般会有两次,每名老师指导十位学生,课堂着重强调交流与互动。每个学生都要给老师展示建筑方案进度,并与其讨论提升方案,每到期中和期末时还会有集中评图,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杨绿野说,助听器仅仅起到将残余听力放大的作用,只适合人比较少的安静环境中面对面交流。上课教室一般有很多人,有的课是在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里上的,老师的声音很难听清。为了更好地听课,她尽可能地坐在前排专心致志地盯着老师的嘴型分辨。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她会下课后和室友讨论,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杨绿野在清华大学毕业留影
本科毕业后植入人工耳蜗
终于可以“奢侈”地打电话了
在繁忙的课业外,杨绿野也不忘拓展课余生活。她加入了建筑学院游泳队,游泳时,她必须把两耳的助听器摘下来,因此听不到跳发时的指令声,只能跟着旁边的队友入水,但这并没有影响杨绿野对游泳的热爱。在泳队一周两次高强度训练的帮助下,她的划水技术和整体节奏把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大三那年,她拿下了学校举办的游泳大赛200米蛙泳的冠军。
杨绿野参加游泳比赛与同学们的合影
大学毕业后,杨绿野想出国留学。母亲建议女儿留学前先休息一年,去做电子耳蜗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杨绿野在父母和医生的帮助下,逐渐能利用人工耳蜗听懂词汇,听懂对话了。人工耳蜗开机半年后,她第一次和父母正常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询问了父母家里的情况和天气状况。这在常人看来习以为常的简短对话,杨绿野渴望了20多年。此后,她尝试和不同的人打电话训练听力,之后又参加面试、工作、旅行,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且为出国留学做准备。2016年,杨绿野通过了雅思考试,借助过硬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7000英镑的奖学金。
杨绿野在硕士毕业典礼上
分享“求学轨迹”感动网友
想鼓励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活
在广州读幼儿园,在深圳读小学和初中,在香港读高中。本科阶段又去了北京,毕业后还远赴英国。杨绿野把自己的“求学轨迹”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引来很多网友点赞,很多人留言:“感动,最棒最积极的姐姐。”
杨绿野分享的求学轨迹
谈到分享“求学轨迹”的原因,杨绿野说,一方面是跟风心理,觉得大家都在发,特别有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求学生涯的总结。离开学生生涯已经五年了,现在再回忆起这些求学经历,总是感慨万千。“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得以无忧无虑地成长。”杨绿野坦言,一路成长,离不开身边热心人士的帮助与关心,让她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她也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行动,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听障群体,尤其是听障孩子的家长,让他们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体系完善,听障孩子一定会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
杨绿野参加分享会介绍自己学习说话的经验
2018年1月,杨绿野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后,先到北京的国际智库工作了一年,2019年初她去了香港工作。如今的杨绿野依旧在追梦的道路上,她在大湾区从事城市设计工作,常常来回奔波于香港和深圳两地,每天不仅要做城市设计还要负责项目沟通协调,追踪项目进度,加班熬夜成了常事。
繁忙的工作之余,杨绿野自发组织起听力口语群体的团结建设工作,多次参与针对听障群体的信息无障碍研究、宣讲工作,还曾以专家身份参与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研讨会、清华大学无障碍研究院闭门沙龙、一览众山小可持续交通喜马拉雅播客节目筹划等活动。
杨绿野说:“虽然我们在听说方面不如别人,但只要有梦想,努力发挥自身特长和价值,都能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她希望企业能够把科技研发与听障群体的需求结合起来,利用科技力量帮助听障群体,让他们在人生道路的探索上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