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滚动:江苏南京:久久为功,百姓“忧居”变“优居”

2022-09-26 21:54:23 来源: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聚焦“急难愁盼”发力,保障体系不断“扩容”,保障工程品质提升

久久为功,百姓“忧居”变“优居”

南京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顾小萍

让15.5万户群众“出棚进楼”直接受益;先后治理危房593幢;精心改造1390个老旧小区;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广覆盖,受益群众不仅有本地住房困难群体,也有外来务工人员,更有新就业大学生、城市青年人等,累计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十年来,南京久久为功,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将“住有所居、住有安居、住有宜居”的抽象概念,还原成了百姓最真切的感受。

力解百姓“急难愁盼”,“忧居”频频变“优居”

9月18日,市民张玉延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了一张邻居当天为他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正搬着一摞砖头笑嘻嘻地往前走。“新家开始装修啦!”张玉延开心地告诉记者。

张玉延的新家位于南京市虎踞北路4号小区05幢,前身是一幢墙体开裂严重的C级危房,在南京危房治理中,成为南京首个由产权人自主进行的危房翻建项目。张玉延是这个项目推进的牵头人,从有意翻建到最后建成,他和邻居们前后努力了近9年时间。最终,在遵循南京危房治理明确的“原址、原面积和原高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优化户型、改变结构、提升环境”,并于今年5月31日正式交付。20多户居民迅即启动装修,都期待明年能搬进新房过春节。

经过改造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保留了一半的原住民,到处充满了的老城南市井生活气息。

和张玉延的新家一样,位于南京马道街39号的许庆的新宅这两年也是格外吸睛。这是南京小西湖片区更新改造中首个完成自主更新的住宅。

秋阳透过房顶的玻璃将厨房、客厅照得亮堂堂,许庆的妻子茆慧芳在厨房里忙着蒸发晚上要吃的馒头,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酵香味,许庆在房顶露台整理侍弄花草……9月19日下午4点,记者穿过长长的院子走进许庆家时,幸福味儿扑面而来。“我们赶上了好时候,遇上了好政策。”许庆夫妇在接受采访时齐声感慨。“原先的厨房不仅两个人不能一起进,身材稍微胖一点的也不能进。我家就我个子小一点,我都是炒好菜端到门口喊他们接到餐桌上。现在的厨房多宽敞,站5个人都没事……”茆慧芳带着记者参观家中的每一个角落,言语间无比满足。

南京市马道街39号,许庆74年前出生后便没离开过。“这里已经延续了老许家七代人。”许庆说,因为这份“故土难离”,小西湖片区启动更新时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政府共同出资,将老屋子变成了带院子的二层新房。

南京小西湖片区总占地面积不足5公顷,住着810户3000多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2平方米,在“小尺度、渐进式”的城市更新中,既保留了明清历史风貌,也滋养了新的活力,还为如许庆一样留下的原住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推动棚户区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危房治理,再到综合运用“留、改、拆”多种手段推动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近年来,南京始终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着力解决百姓一个又一个的“急难愁盼”。

棚户区改造“应改尽改”。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副局长颜江介绍,南京已连续实施3轮棚户区改造,20.7万户群众“出棚进楼”直接受益,特别是近十年来开展的两轮棚户区改造,共改造项目692个(含城中村285个),改造房屋面积约3488万平方米,受益群众约15.5万户。

危房治理“应治尽治”。2019年—2021年,南京明确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在册危房治理任务。为此,南京先后制定治理推进计划、项目管理和资金拨付办法、治理工作流程等相关配套政策,同时牵头规划、建设等部门成立市危险房屋治理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并按照“一幢一策”的工作思路,先后累计治理危房593幢,面积达51.64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应改尽改”。2016年以来,南京着力解决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936个、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非商品房老旧小区的突出问题,按照“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完成”的工作要求,全力加速推进。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改造1390个老旧小区,受益群众40多万户。针对老旧小区垂直出行难题,不断完善政策,形成“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加装电梯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加装电梯1300部,走在全国前列。

岱山保障房片区,已成为崭新的现代化新城。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精准满足多样化安居需求,87万户保障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9月2日,南京秦淮区组织近100户轮候住房困难家庭抽签选房,胡莉莉一大早就赶到了秦淮区住房保障中心,最终选到了位于百水保障房片区锦翠北园小区的2幢705室。这是一套面积55.99平方米的两居室。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和父母一起赶去一睹新房风采。

在花园式的小区里转了一圈后,母亲的一句话让胡莉莉红了眼眶。“她说:‘女儿,这么好的小区这么好的房子,你终于可以享福了。’”胡莉莉告诉记者,早在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她就离婚带着女儿回到了父母家,4口人挤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女儿小的时候觉得挤挤也能过下去,现在女儿15岁了,很想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我的收入不足以支撑我出去买套房。”胡莉莉说,两年前,她所在的南京新街口街道冶山道院社区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后,便帮忙进行住房保障申请。申请很快有了“下文”,她符合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公租房申请资格。

南京市住房保障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彭玉然介绍,过去几年,根据政策规定,3人及3人以上家庭可以申请两居室公租房,同性两代人两人户家庭(包含单亲带子女家庭,祖孙隔代家庭)只可以选择一居室。考虑到孩子长大也有独立空间的需求,南京去年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同性两代人两人户家庭也可申请两居室。因此,胡莉莉和女儿此次被分配到了两居室。根据南京公租房租金政策,基准租金标准为16元/平方米/月,其中,低保人群为标准的10%即1.6元/平方米/月,低收入群体按照标准的20%执行,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为标准的50%。“胡莉莉和女儿的人均家庭收入属于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未来每月租金约400元。”彭玉然说。

让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与百姓共享,近年来,南京住房保障的面积和补贴标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一路水涨船高。颜江介绍,南京累计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8%。

在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广覆盖的同时,南京还精准满足百姓多样化安居需求,为不同群体“度身定做”各类保障政策:通过公租房实物配租托底保障,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累计为4万户城镇收入和住房“双困”家庭解决基本居住问题;通过不断加大租赁补贴力度,让住房保障覆盖新老南京人,发放对象涵盖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新市民。南京已累计保障约28.5万户(人)、发放补贴31.4亿元;通过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对“一张床”“一间房”“一小套房”的安居需求;通过开展新一轮共有产权住房试点,保障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需求;通过出台一揽子人才安居政策,向各层次人才提供精准安居服务……

建成四大片区又推新三大片区,36万套保障房既讲究品质又讲究配套

“封顶大吉”,走近紧邻地铁4号线孟北站的孟北保障房片区B地块,6幢拔地而起的楼栋顶部,红底黄色的4个大字格外醒目。“封顶整整提前了60天!”中建二局江苏分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陈浩颇为开心。

相较于南京孟北保障房片区,南京百水保障房片区的速度更快,45栋建筑封顶43栋,其中有19栋已经完成竣工验收,2022年6月8日,这里率先迎来了首批拿房居民。“小区环境相当不错,我的退休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拿到新房的刘绪彪喜不自禁。

“无论是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还是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都需要大规模推动保障房建设。在丁家庄、上坊、花岗、岱山四大保障房片区为数十万户居民圆梦安居的同时,南京又精心选址,启动了百水、绿洲、孟北等新三大保障房片区建设。”颜江介绍,近十年来,南京累计新开工保障房5069万平方米(42.8万套),已基本建成3971万平方米(36万套)。

保障房建设既严控工程质量,又精心布局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配套设施。南京丁家庄保障房片区不仅开进了十多条公交线路,还有地铁7号线直达家门口,备受期待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也即将完工投用;南京百水保障房片区不仅紧邻S122省道、宁句城际百水桥东站、麒麟有轨电车,还有规划建设的地铁12号线;南京秦淮区佳营南路保障房片区,五老村小学和市第一幼儿园开设了分校、分园;南京岱山保障房片区则迎来了金陵中学分校、雨花台区外国语小学分校……

用心构筑广厦万间,近年来,南京保障房工程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以丁家庄保障房二期项目为例,不仅摘得了以住宅居住性能认定为评选核心的国家级奖项“广厦奖”,还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走进其间,更会觉得这些奖项“实至名归”。记者看到,二期项目的6幢公租房,全部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而成,户户都是精装修。作为南京“海绵城市”示范片区,透水地砖、雨水花园、植草浅沟、下沉式绿地等在这里应用尽用。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小区连树种选择、活动空间、晾晒区设置等方面都有讲究。例如,每100平方米绿地不少于3株乔木,同时合理布局灌、草,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通过风环境模拟,让建筑进行最合理分布,实现正常天气条件下风速不超5米/秒。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真没看出保障房小区与商品房小区有什么区别!”胡莉莉参观完百水保障房片区后如是评价。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