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记者 刘承鸿 通讯员 周健)“金土地”上打造特色产业,“穿着西装养鱼”,选派“科技村长”……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让“科技之犁”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新技术”遇上“金土地” 科技力量赋能特色产业
秋末冬初的南京,正是一片金黄景象,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富硒生态产业园的1500多亩富硒水稻迎来了丰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9年,芝山村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的教授前来调研,发现这里的土壤硒含量很高,栽培出来的农作物通常富含硒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新技术”遇上“金土地”,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富硒贡茶、富硒蔬菜……一系列高附加值农产品迅速被推广开来,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新名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芝山村正是溧水区因地制宜,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溧水区深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重点发展“五莓(梅)”(草莓、蓝莓、黑莓、青梅、杨梅)为代表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2022年,溧水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约4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2.6%,拥有绿色食品企业65家、有机食品企业29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8个。
“穿着西装养鱼” 现代化科技为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溧水就有这样一位“陆博士”,他借助科技力量,让水产渔业变得“轻松优雅”“效益可观”,让农民能“穿着西装养鱼”。今年,他凭借自己打造的“渔管家”系统荣获2022“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创业创新类一等奖。
“陆博士”名叫陆超平。他的智能渔业与普通的养殖鱼塘不同,300亩的鱼塘里到处都有“黑科技”:水里放有传感器,岸边有增氧机、测温器等。“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智能‘渔管家’系统,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监测并控制鱼塘的这些设备。”陆超平介绍,平时基地只需要一名工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
“渔管家”绿色循环养殖模式将传统的池塘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高密度养殖区、尾水净化区和生态涵养区,尾水净化区的水处理设备通过物理和微生物技术将废弃物转变为水肥,作为生态涵养区内植物和藻类的天然肥料,而水草又作为青虾、螃蟹的天然食物,藻类作为花白鲢的天然食物,形成了池塘内部的生物链循环。这样的高密度养殖,亩均收益可达3.5万元,极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鱼类养殖插上了“智慧翅膀”。
选派“科技村长” 让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各类人才来书写。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像陆超平这样的人才来到乡村,扎根田野,用学识与科技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溧水区也一直把培养科技型领军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切实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让乡土人才积极融入现代农业、休闲文旅、乡村旅游等乡村发展新业态,创业发展、带民致富。
以溧水区晶桥镇为例,2017年,大学生陈超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晶桥镇发展了500亩杨梅、板栗、有机茶叶示范种植基地,示范带动周边1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区域种植共同体,今年的移栽杨梅成活率更是达到90%,成为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像陈超一样,晶桥镇真喜果蔬合作社负责人赵青毅也是一位乡土人才,2016年,他返乡创业,种植有机蔬菜,规模逐年扩大,现在他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已达1000多亩,示范带动周边种植有机蔬菜3000多亩,成为南京市菜篮子供应基地。据统计,晶桥镇已建库培养乡土人才1000多名,创办领办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100多家。
同时,晶桥镇还从乡土人才中选派“科技村长”,把乡土青年人才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党员模范、村级后备干部。在2020年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中,陈超当选为水晶村党总支副书记。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本土资源,不断培养科技型领军人才,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溧水区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