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着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资料图】
11月12日,随着耀眼的尾焰掠过碧海蓝天,震天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遥六火箭”)成功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作为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的首发航天器,长七遥六火箭打赢了空间站如期转入运营阶段的奠基之战。
2016年6月25日,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长七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此后,从发射场流程优化,到高密度发射,再到实现天舟飞船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长七火箭不断刷新着自身的速度与效率,而长七火箭研制团队也在五送天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方案,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从精准“投篮”到漂亮的“空心球”
长七遥六火箭能否精准入轨,帮助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长七火箭主管弹道设计师张博戎给出了肯定答案。
长七遥六火箭不负众望,实现高精度入轨。入轨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是天舟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的基础。
在空间站建造阶段,11次发射任务环环相扣,不论是托举空间站舱段,还是送货运飞船,或是载人飞天,都是交会对接任务,对火箭的发射入轨精度要求很高。为了实现高精度入轨,长七火箭采用高精度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惯性测量组合的设计方法。在飞行过程中,控制系统能够快速为火箭规划出最佳飞行路线,迭代制导技术则可以帮助火箭提前预见偏差、实时修正,保证入轨精度。
从最高到更高的跨越,是长七火箭研制团队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张博戎用投篮来比喻这一难度:“以前是精准的投篮入筐,现在我们不但要投篮,还要投一个漂亮的空心球。”
长七遥五火箭发射成功后,研制团队接到了要执行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任务的技术需求。经过近3个月的数据分析和偏差修正,大家将火箭各系统的综合性能又进行了一轮提升,让全箭以优异的性能完成了“空心投篮”。
测发周期由31天缩减到27天
2022年5月10日,长七遥五火箭点火升空。当时已是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测控大厅内,发射队员们依旧神采奕奕,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从进入负8小时射前准备流程开始,他们已经在测控大厅和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了近9个小时。
为保证发射支持系统供气正常,火箭供气系统主管设计师陈山的上岗时间比其他系统的发射队员还要早一个半小时。得益于发射场流程优化,他这次在岗的时间缩短了4小时——“以前是负12小时进入发射流程,我们要连续工作13个半小时。高负荷连续工作对大家的体能是项考验,流程缩减能让大家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
在射前流程缩减4小时的同时,火箭研制团队还通过提升射前流程优化和可靠性等17项技术指标,让测发周期由原来的31天缩减到27天。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长七火箭低温模块多,射前流程复杂。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打一发进步一发’,依靠的是研制团队对每一次测试发射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研判。从质量到流程,我们都要精益求精,努力把长七火箭做成精品。”
诚如邵业涛所言,从31天到27天,背后是并行同步加注液氧与煤油,压缩发射准备时间,提升任务的准备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是总结梳理以往的测试经验,简化试验性质测试,进一步压缩部分流程;是整合测试项目,用一项测试解决两方面的测试需求,从而减少了一天测试时间。
地面系统恢复节省2.5天,火箭产品出箱工作流程由3天压缩至2天,测试流程时间误差精确到10分钟以内,发射日流程压缩4小时……从31天到27天,减少的是测试发射流程,不变的是测试的覆盖性和发射的可靠性,增加的是研制团队应对密集发射任务的信心。
无惧高密度发射带来的挑战
当长七遥六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一飞冲天时,千里之外的天津火箭公司总装测试厂房内,下一发长七火箭已经在进行出厂前的总装测试了。
在我国现役火箭中,长七火箭的模块最多,总装流程最复杂。从4~6个月组装一发箭,到现在2个月组装一发箭,天津火箭公司的总装测试团队也在快马加鞭,全力以赴。
“你把工装卡在这里,然后推动火箭二级级间段,像这样……”在火箭总装车间,长七火箭装配三组组长樊宇正带领组员一边培训,一边实操火箭二级级间段的配平任务。
要想提高火箭总装测试速度,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一方面,工艺流程优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必不可少。于是,总装车间采取了多项流程并行、细化分工、数字化扫描取样等措施。“最近,我们正在论证建设专业化的生产线,相信建成后对总装速度又会是一项大提升!”对此,火箭总装工艺组组长国冰信心满满。
长七火箭的运载能力覆盖低地球轨道13.5吨的范围,不仅可以发射天舟货运飞船和其他低轨卫星,还可以同上面级组合,完成一箭双星或者多星的发射任务,未来在一些低轨卫星的组网任务中将发挥广泛作用。2021年,长七系列火箭成功发射4次;今年,成功发射3次;进入空间站运营阶段后,还将保持每年至少两发的频次。
两年来,长七火箭团队同时奋战在北京、天津、海南三地,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积极主动迎接高密度发射任务带来的挑战。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尚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