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吕良镇金淮村,河畅水清岸绿,生态河道和道路两侧的黄花菜长势良好。“以前这边是杂树杂草、废沟废塘,通过公共空间治理,种植经济作物黄花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4万元。”村党总支书记赵可亚说。
今年以来,金湖县坚持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统筹谋划、合力攻坚,对先导镇17个村居开展“七空间一资源”清收利用,实现了环境美化、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多方共赢。截至目前,该县回收违规侵占面积10097.24亩,土地回收率为100%;先导镇通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18.46万元,村平增收30.5万元。
公共空间治理让村民过上幸福日子
(资料图片)
“小黄花”开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皆是金。”赵可亚介绍,金淮村聚焦生态河道和道路两侧空间,治理收回道路和水体空间140余亩,其中种植黄花菜和樱花树90余亩,不仅为集体经济增收,还能带动赋闲村民务工80余人。
针对整治回收的土地,吕良镇结合景观和经济效益,选择种植四季常绿的黄花菜,绘就公共空间治理新“钱”景。“种植一次可连续采摘10年左右,年亩产量可达2000斤。我们利用农户家前屋后、路边、河坡等土地资源种植黄花菜,让‘小黄花’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花’。”吕良镇党委书记张立武介绍,该镇创新举措,引导镇村和农户把黄花菜发展成特色产业,采用“金湖县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形成“耕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模式,稳步推进黄花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吕良镇已种植黄花菜450亩。
充分挖掘坡地资源种植黄花菜
吕良镇利用溢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黄花菜,盘活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共赢发展的新路子。
“微菜园”成就百姓身边“大幸福”
“这块地以前一直闲置着,现在变成了小菜园,不仅整洁美观了,我们吃菜也更方便了。”说起家门口的“微菜园”,金湖县吕良镇孙集村湖畔旺屯77岁的姚永珍老人很开心。
为切实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吃菜难的问题,金湖县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合理规划“微菜园”,积极利用“党建+群众”的发展模式,把村居“小、散、乱”的闲置、撂荒土地转换成“小、特、精”的特色产业,增加附加值。
家门口规划“微菜园”
农民的根在土地,“微菜园”的打造赓续了群众对土地的情怀,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湖畔旺屯住户搬迁之前,最担心的就是离田地远了,葱姜蒜等一日三餐的必需蔬菜没有栽处。现在家门前规划了‘微菜园’,村民们对新家园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更足了。”孙集村党总支书记张从勇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微菜园”每家约三分地,采用篱笆间隔,内部水泥路呈十字形交错,配备独立的排灌系统及泵站,既解决老年人行走不便问题,又方便农户电动浇水。青菜、萝卜、韭菜、青椒、豆角、番茄……村民们自由种植,满足生活需求,形成亮丽的田园种植风景线。
村民们的幸福感更加充实
土地整治让“锅底洼”变成“金土地”
“这里以前是小水塘、臭水沟,经过土地整治,现在变成了良田,不但环境变好了,还能增产增收,真是一举两得!” 在吕良镇前进村,村民付庭光指着自家门前的一片田地,自豪地告诉记者。
付庭光所说的土地整治项目位于老三河旁,东片是不成形的水面,西片是高洼不平的土地,俗称“锅底洼”。由于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进行深度开发,种植和养殖都存在投资少、效益低、粗养粗放的问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优势,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改造后的“锅底洼”成了“金土地”
在空间治理过程中,前进村 “两委”统一思想,立足资源、科学规划。“分东西两片实施,东片投资10余万元,打造成连片130亩水面,用于水生蔬菜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西片全部整治成农田,投资近40万元,整理出321亩农田,用于优质稻米基地。”前进村党总支书记杨茂湘说,整治后吸引了周边种养大户,目前已以每年每亩1246元的价格对外流转。
据悉,自公共空间治理开展以来,前进村排查出水体、道路、农地、村庄内外等公共空间问题。截至目前,该村土地整治完成率100%,全村流转土地7527亩,流转率达97.2%,溢出土地542亩。通过公共空间治理,该村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58万余元。
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 郭敏杰
摄影 王昊
通讯员 吴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