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九村联建粮食仓房项目就开工了,对米企、村集体、村民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徐昕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
今年4月,从江苏省兴化市应急管理局来到乡村,徐昕成了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二队队长,带着队员一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肩负同样使命的,共有14支队伍63人,清一色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融入农村,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资料图)
正是“三夏”大忙,兴化市沙沟镇种粮大户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四队在当地粮食产业园区走访调研,没承想,迎面被泼了“冷水”。
“秧苗不行了!”面对发黄的秧苗和农户的期盼,工作队一时束手无策。好在镇农业农村局的同志及时赶到,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工作队不仅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线调研,更要学懂现代农业技术,把所学运用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队长童洋帅深有感触。
在兴化市临城街道工作队看来,融入乡村的第一步,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今年,临城街道加大力度进行户厕改造,大多数群众参与度明显提升,但也不乏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
“户厕改造是好事,为啥不配合呢?”工作队来到龙河村唐奶奶家做工作。原来,老人自家旱厕在院里,里面种了蔬菜,她担心把种的菜弄坏了。得知老人的顾虑后,村干部当场承诺会提前跟施工方沟通好,工作队也对改厕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全程监管,老人最终同意改造。
融入农村,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六队把乡村振兴“板凳故事会”开到冶家村的巷子里,邀请干群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借助全市创建“美丽菜园”契机,带头出智出工出力,将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等闲置地块,划分成一个个小菜园,为每家每户赠送了茄子、甜椒、芋头等蔬菜种子,一批“红色蔬果”“爱心菜地”等党建菜园责任田涌现,文明乡风润人心。
牵线搭桥,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进驻乡村伊始,各支工作队毫不例外都对挂钩镇村进行了摸底,详细了解各村“三资”底数、人才资源、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区位优势等村情实际。
兴化市戴窑镇稻米产业远近闻名,镇内遍布52家大小米企,去年稻米加工交易量达529万吨,交易额超87亿元。工作二队调研发现,村集体经济来源大多依靠土地、水面,与稻米加工企业合作不多。“即便有,基本上也只是承接保洁、物业、劳务输出等初级阶段的外包服务,没有与稻米产业深度链接融合。”徐昕说。
在得知米企有仓储需求后,在镇党委、镇自然规划局的支持下,工作二队找地块、请专家、拿方案、编制申报书,推动项目列入了今年第二批全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获得了450万元的资金支持。待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70万余元的租金收入。
当“红娘”牵线搭桥,工作队努力让村集体的家底变厚:在兴化市兴东镇,工作九队与镇党委、村集体进行协商,引导新中、牛陆庄、塔头等村子“抱团”成立新三牛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积极推介本土农特产品,建立持续可靠的销售渠道,仅中秋节就给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
在兴化市昌荣镇,工作十队促成盐北村与泰州文旅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协助村子创成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主题研学实践基地,赚足了人气,赢得了财气。队长万昌彬说,目前正协助盐北村启动农产品体验馆建设。场馆建成后,将融合餐饮、农产品DIY、儿童娱乐等多种功能。
为群众解忧,诠释幸福乡村内涵
一面红色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忧,情牵民困”,这是工作三队最珍视的礼物。
送锦旗的是脑瘫儿童小青(化名)的父亲。三队队长曹玮告诉记者,他们在兴化市新垛镇走访时了解到,小青的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只有邻居照料。为了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三队对接民政、残联等部门,帮助小青成功评残,争取到各类补助。小青的父亲也深受打动,选择在家附近打工,更好地照顾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小青们”得到帮助,工作三队联合新垛镇党委打造“护童在新”党建品牌,构建“党员带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结对帮扶机制,优先出22名“党员爸妈”,结对全镇11名困境儿童,累计开展关爱活动15场,送出关爱物资近10万元。
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深入,各支工作队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工作四队、六队和九队搭建搭建支部比学大平台,邀请全市103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百名支书话党建”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共学共进、对标找差。
针对河湖水面漂浮物处置难问题,工作三队积极参与里下河首家水葫芦处置中心项目建设,主动帮助协调用地、参与项目论证。项目建成后,可以消纳水葫芦500万吨,实现全市河湖水面打捞的漂浮物100%资源化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下一步,兴化市1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将继续像油菜花一样扎根一线,保持定力,不负韶华,给乡村带去芬芳和色彩,让青春在苦干实干中闪闪发光。
编辑:姜景旸 王晶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