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过年|“春节红”遇上“马甲蓝”,志愿者让博物馆更温暖

2023-01-24 17:47:02 来源:交汇点

打印 放大 缩小

1月23日,南京博物院参观者络绎不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23日,大年初二,南京博物院今年春节的首个开放日。降雨和降温并没有阻挡参观者们的热情,当天的参观人数达到1.3万人次,几乎恢复到疫情暴发前。在馆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蓝马甲,为观众提供讲解、引导、咨询等服务,他们有各自的本职工作,却因为共同的热爱走到了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京博物院志愿者,以不计报酬的优质服务诠释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精神。

郑青为参观者们讲解

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内,跨年大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集10家文博单位的珍藏,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与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

“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也是世界最主要的大河文明之一。那么长江下游是哪里呢?”上午十点,志愿者郑青身穿蓝马甲,围着“春节红”的围巾,开始为参观者讲解。

这一讲就是一个半小时,长江的历史文脉通过250件文物变得生动鲜活。文物静默不语,讲解服务则是替文物说话,在观众和历史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宇一家全程听完郑青的讲解,他对记者说:“博物馆是让孩子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而优秀的讲解员会成为我们推荐亲朋好友来一座博物馆的理由。今天的讲解,就让我们一家对长江文化产生了兴趣,也许暑期我们会安排一趟长江行。”

郑青和参观者们合影

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郑青共进行了两场讲解。对于去年刚刚退休的她来说,三个小时的讲解和走动是对体力的考验,但她的心情却非常愉悦。她在南京一所大学里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之所以加入“南博蓝”志愿者团队,是因为8年前在南博参观时看到志愿者短片深受感动,当即提交了志愿者申请。2022年,郑青志愿服务时长387小时,参与讲解了42场,相当于每天在博物馆服务1个小时。

为了当好志愿者,郑青经常请教资深讲解员,在展厅里一遍遍“刷馆”,还会到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华门城堡等博物馆学习,到图书馆查资料,扎扎实实做好知识储备。在郑青看来,讲解即讲述与解说,把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遗址背后的故事讲给参观者听,开启一场场古今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生命力被唤醒了。

郑青和志愿者们交流志愿服务工作

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但她还是像往年一样来到志愿者岗位。“我热爱志愿服务,家人们很理解、很支持。”她说,“我特别自豪自己连续几年被评为南京博物院‘优秀志愿者’,如果身体健康允许,我想在南博再讲故事20年。”

南博的志愿者团队在业界很有名,该院社会服务部雷广伟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南博在册志愿者450余人,全年累计服务时长约3万小时,为观众义务讲解460场次,独立开展社教活动150场次。她说:“志愿者们会接受服务礼仪、文博知识、新展讲解、文化艺术、专题讲座和课程体验等各种培训,是一支专业而又充满奉献精神的团队。工作人员都很敬佩他们,都尊称他们‘老师’。癸卯兔年,我们将和志愿者老师继续实干、苦干、巧干、加油干,希望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感受到南博的的热情和温暖。”

傍晚,记者为一群“南博蓝”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拍下癸卯兔年的第一张工作照。当“春节红”遇上“马甲蓝”,温暖洋溢在南京博物院,也温暖着参观者。南博是南京的城市地标之一,志愿者们用行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了温暖向善的力量与美好,也擦亮了六朝古都的文明底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文/摄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