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张骁、夏子麟)将名字和成绩写在“冰丝带”场馆纪录墙上,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金牌选手和破纪录选手享受的赛时礼遇。一年后的2月4日,这份荣光属于普通滑冰爱好者。
2月4日,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将比赛成绩贴在“市民纪录墙”上。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资料图)
在当日举办的首场“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中,让市民纪录“上墙”成为最走心的环节。无论孩子、大叔,还是年轻情侣,只要在“最快的冰”上奋力一搏,都可能在国家速滑馆场地中央的市民纪录墙上留下高光时刻。
张骞予就是“幸运儿”之一,作为女子青少年乙组的优胜者,这位11岁的小姑娘将带有自己名字、成绩和组别的信息牌粘在墙上时,还特别用力地按了几下。亲友、教练和工作人员,为这位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献上了最热烈的掌声。
2月4日,选手张骞予在国家速滑馆内参加“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比赛。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虽然是群众性系列赛事,但“冰丝带”坚持按照大赛标准进行组织。在首场比赛中,馆方特别设置了4个转播机位的现场直播和专业电子计时计分系统,26位裁判全部参与过北京冬奥会和相关测试赛的执裁工作。
让百姓成为赛道上的主角,诠释出这座冬奥标志性场馆规划建设的初心使命。完成冬奥保障只是开始,千方百计为发展冰雪事业服务、为滑冰爱好者服务,实现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才是致敬盛会的最佳方式。
2月4日,国家速滑馆的工作人员在比赛间隙浇冰。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北京冬奥会开幕后的一年间,“冰丝带”从“最快的冰”变身“大众的冰”。2022年7月9日,场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掀开赛后利用序章;8月26日,速度滑冰国家队训练营开营,拉开专业队训练序幕;国庆假期中,场馆增设一块国际赛事级别的标准冰场,从零基础到专业化的冰上运动培训就此起航。
截至目前,“冰丝带”累计接待游客近21万人次,其中14万人次体验参与冰上运动。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精心策划的首场市民比赛成为场馆培育自主赛事新的探索。
2月4日,在比赛结束后,小选手在国家速滑馆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大家对于冰上运动的参与度和热情,是持续高涨的。”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程淑洁说,今年上半年,“冰丝带”还将迎来冬奥会后的首场全国速度滑冰比赛,持续创新方式邀请公众走进场馆。“我们还会‘变’,但服务人民群众的目标不会变。”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