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悠 摄影 秦媛
近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2023年“Show Jiangsu”外媒摄影采风活动走进徐州。来自法新社、欧新社、日本每日新闻、越通社等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和知名摄影师,看绿色农业、探大国重器、感生态之变,以独特的外媒视角、精彩的镜头语言,让世界看见徐州之美、产业之兴。
(资料图片)
变废为宝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江苏众友兴和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睢宁县官山镇的龙头企业,外媒采风团一行一走进该企业,高高摞起的小麦秸秆堆就映入眼帘。这些过去被当作废弃垃圾处理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养料的“宝贝”,也成了当地循环绿色农业的“发展密码”。
“用小麦秸秆作为基料种植的双孢菇菌盖雪白、菌肉肥厚。每年,公司都要‘吃掉’7万吨左右的秸秆。”随着公司负责人的介绍,外媒采风团深入众友兴和菌业项目基地育菇房里,详细了解双孢菇菌的生长环境、种植模式。
目前,该产品远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双孢菇菌也常见于外国人的餐桌。法新社记者表示,自己在法国经常吃双孢菇,但参观种植基地还是第一次。
“一个食用菌企业所带来的循环利用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也给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记者焦敏说。
近年来,官山镇积极推广“种、养、加、销”立体循环模式,“闯”出了一条高效产出、绿色安全、资源节约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如今,该镇按各村收储秸秆量进行收益分配,带动全镇24个村平均每村增加集体收入近30万元,同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群众年工资性收入约6000万元。
绿色智造
匠心铸就大国重器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中,许多可行驶、可作业、可变形的UEG地球联合政府机械设备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设备就出自——徐工集团。
正面吊吊运集装箱、重型叉车叠螺母、叉车投篮……在徐工港机,外媒采风团成员纷纷被这些大国重器的“力量训练”和“绣花功夫”所吸引,不约而同举起手中的摄影机聚焦眼前的场景。
外媒采风团成员还纷纷登上重型叉车驾驶室,近距离探索“中国智造”的神奇。“令人惊讶,本来就听说江苏是工业大省,这次来到徐州,真觉得工业发展得好。”越通社社长Dang Tien Trung说。
近年来,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工程机械产业成为徐州的“一号产业”,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潮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全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对于徐工港机来说,锚定“构建数字工厂、智能工厂”这一战略目标,依托徐工的研发优势,该公司将持续发力绿色智造。“纯电动车不仅节能环保,还节省成本,比如一台伸缩臂叉装机,每年大约可省下10万元至20万元。”车间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徐工港机联合徐工研究院重点发展的纯电动产品,满足了绿色化、高端市场的需求。未来,该公司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交通物流融合创新,持续引领港口机械行业绿色智能变革。
生态修复
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推开”碧波,迎着春风,满载着外媒采风团成员的画舫在潘安湖面上缓缓前行,蝴蝶岛、鸟岛、池杉林等风景各异的生态岛屿和湿地风光不断映入眼帘。
“这儿风景好,很适合拍摄。”斯洛文尼亚独立摄影师Tancic Matjaz蹲守在船头,途经鸟岛时一群鸟儿兀然起飞,他迅速端起相机抓拍了起来。
“湖阔景美、绿树成荫,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徐州地区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90后“船娘”朱雪宁向采风团介绍。
2011年起,贾汪区把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工程,通过基本农田改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综合整治,变“包袱”为“资源”,使潘安湖成为了集生态湿地、人文景观、游憩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贾汪区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而香包产业则是其中的关键。在“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非遗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巧手妙绣,展示香包的制作技艺,让大家赞不绝口。
近年来,潘安湖畔的马庄村锚定香包产业精准发力,香包产业化以来,年均产值达8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小香包得到大实惠。
行程中,外媒采风团成员不约而同表达了对徐州人文风情的由衷赞美。越南通讯社社长Dang Tien Trung表示,“潘安湖的风景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看看夏季的潘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