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江苏频繁亮相央视《新闻1+1》栏目,我们参与采制的《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和《青少年脊柱侧弯,如何预防?》两期节目连续聚焦南京机关事业单位车位供市民错峰使用、扬州首次将脊柱侧弯筛查纳入“1号文件”等基层治理的创新之举,播出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
【资料图】
事实上,这并非江苏的创新政策举措首次“出圈”。党的二十大以来,江苏的一些新举措、新尝试屡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和点赞。从苏州核酸小屋变身“便民医疗服务点”到无锡街道十分钟解决商户难题,再到无锡“便民生活圈”对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工匠的高度包容……一段时间以来,江苏在央视《新闻1+1》密集亮相,每一次都会引起网友刷屏讨论。
青少年脊柱侧弯,如何预防?
这些新闻虽然事件不同,但背后锚定的主题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的“痛点”。近年来,江苏着力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省域路径,共划分10.5万个网格,41.7万个“微网格”,把党组织建到网格,把党员派到网格,推动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居民自治“三网合一”,为的就是让基层治理的触角尽量向下、向细延伸,理顺基层治理的脉络。民生话题承载的,不仅是一件件具体而微的民生实事,更有老百姓对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的期盼和关注。只有更多像“办事五分钟,停车一小时”“青少年脊柱侧弯”一类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难题被主动发现、被妥善解决,群众的“痛点”才能化解于无形。
新闻1+1丨一个点赞视频,为什么火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痛点”,离不开基层的担当和作为。2月播出的《一个点赞视频,为什么火了?》中,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商务科科长邹祎,为了确保辖区内一个没有安装天然气管道的商户如期开业,他只用十分钟的时间做出决定,允许商户暂时使用瓶装燃气,同时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快推进商业区的电力扩容和燃气改管工作。这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高效作风在网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但采访中邹祎却表示,没想到自己的做法会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他只是说道:“既然问题已经到我这边了,我不能说肩膀就这么一卸,我来扛这个责任”。在江苏诸多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背后,正是无数像邹祎一样,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事小而不为的基层干部们在勇于担责、主动作为。
新闻1+1丨小修小补,大城市如何容得下?
要切实破解难题解决群众的“痛点”,还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和创新。“停车难”在很多人眼里,是困扰城市交通的“无解”难题:道路面积、停车场似乎永远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但是,“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在《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一期节目中,我们发现,为了解决居民的停车难题,江苏南京宣布拿出327处机关事业单位的3561个车位,供市民错峰使用,南京市民只需登录“宁停车”微信小程序或者“宁停车App”,就可以在线查找周边共享停车位的空余情况。经过平台终端智能摇号后,中签市民将收到短信,即可包月停车。对此白岩松评价:“替老百姓办实事,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新闻1+1丨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
人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面临着诸多“堵点”和“雷区”。小到修鞋摊、停车位,大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还需基层干部细致入微的调查、事无巨细的关心和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应对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蹚出一条群众认可的基层治理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