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绿,又清明。清明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新江苏记者注意到,在近年来的祭扫活动中,许多市民祭扫观念不断转变,更多人选择以鲜花祭扫、代祭扫、网上祭奠等形式缅怀故亲。绿色祭扫、文明祭扫已蔚然成风。
【资料图】
鲜花祭扫,渐成主流
4月2日,一进入宿迁市郑楼公墓,有关文明祭扫的横幅、展板映入眼帘,手捧鲜花前来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在墓园入口处,500支鲜花整齐摆放供市民替换纸钱。“‘鲜花换纸钱’活动开展已有两年,今年明显感觉换纸钱的市民少了,主动带鲜花的多了。”郑楼公墓负责人赵明告诉记者,今年主动带鲜花祭扫的人约占80%,部分带祭祀用品的家庭所带的用品数量也从多包缩减到1-2提。“我们观察下来,近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人带大型纸扎祭祀用品和塑料花了。”赵明介绍,墓园自2022年1月经营以来就通过签订文明协议、日常宣传等方式,推广文明祭扫、绿色祭扫。
市民刘余(化名)一家也是在近两年养成了鲜花祭扫的习惯。“以前的祭扫方式,小孩子都不愿意靠近。”刘余说,长辈们虽然习惯了传统的祭扫方式,但感受到鲜花祭扫清爽、干净,慢慢也都能接受这种更环保的方式。
4月3日,在扬州墓园,5元一盆的瓜叶菊销售近3000盆,单支鲜花则免费提供。“清明节前的周末接待人数达4万多,工作日平均每天接待3000人左右,其间没有带纸钱的人了。”扬州市殡仪馆工作人员管其君介绍,陵园内“鲜花换纸钱”活动已持续开展6年,目前已经做到全面禁止焚烧。
在持续的活动和思想宣传推动下,文明祭扫风气在江苏逐渐扩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态环境。
南京雨花功德园是南京率先开展零碳祭扫的陵园,目前基本建成绿色无烟陵园。“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好,绿树成荫。”市民马奶奶告诉记者,去年老伴迁坟落葬在这里,园方特地要求签订文明公约,明确规定在祭扫活动中用鲜花代替纸钱,不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迷信用品和燃放烟花爆竹。“不烧纸也是在保护环境,我们都能接受。”马奶奶说。
祭扫新方式,引领新风尚
“我们是青龙山公墓工作人员,受您女儿之托,进行代祭服务……”在无锡市青龙山公墓,工作人员细心打扫墓前落叶、擦拭墓碑、奉上鲜花,替不能来到现场的亲人表达思念。同时,代祭服务全程有工作人员在一旁负责拍摄代祭扫服务的图片、视频等,实时传送给逝者亲属。青龙山公墓负责人介绍,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云祭扫、代祭扫等便民服务今年仍然持续进行,帮助有需要的市民寄托哀思。
近年来,江苏多地墓园持续举行各类新型祭扫活动,倡导文明新风。3月,扬州茅山公墓开展“明灯忆故人,丝带系哀思”活动。在上万扫墓客中,点灯和系丝带的就有2000多人。“愿您健康平安,妈妈!”“愿您一切安好”等深情话语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和祈福。
伴随生态葬的推广,多样化绿色祭扫方式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记者在雨花功德园生态葬区域看到,寄托哀思的黄色丝带、彩色的平安扣挂满了树梢,也有不少市民向天堂信箱中投放亲手书写的家信。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姜舟介绍:“除了鲜花祭扫外,越来越多市民开始主动选择扎丝带、放千纸鹤、诵读家信,使用天堂信箱等多方式。”
“祭扫讲究的是心意,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85后张鑫说,现在多样的祭扫方式给大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清明的氛围更加良好。
节地环保,生态安葬成趋势
4月1日,江苏新修订的《江苏省公墓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
如何既解决逝有所安,又解决节约土地资源,扬州墓园给出了答案。从2021年起,扬州墓园率先推出扩容性旧墓改造业务。与家属做好沟通、不破坏原有墓穴和周边环境……扬州墓园灵活思考,通过优化穴位安放形式,实现老墓区墓穴产品的扩容和增穴,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完成110个墓穴(增穴)的旧墓改造。每个增穴按0.8平方米计算,已节省80平方米。”管其君介绍。落实节地生态安葬,不仅要节地,也要改变市民传统的安葬观念。2018年,墓园推行生态葬之初,仅有18户落葬。在多年推广下,选择生态葬的市民越来越多,老百姓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今年已有60户主动接受生态葬。”管其君说。
为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理念,雨花功德园创新推出万元以下小型生态墓。姜舟告诉记者,通过特殊工艺,将逝者骨灰缩小至原体积的10%左右,质量不变,更利于推广节地、惠民的殡葬发展理念。“近两年,选择生态葬的已经占到70%。”
在江苏宿迁,生态葬区域已成为公益性墓园的标配。为推动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宿迁推出多项惠民政策,对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予以免费,对树葬、花坛葬、立体式骨灰存放格位等节地生态葬法,公墓管理费减免50%。“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相信再过几年,生态葬的接受度也会和鲜花祭扫一样。”赵明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王心婷 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