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育秧季,在江苏丹阳珥陵镇祥里村一方育秧田里,祖孙三代的种粮人正在忙碌着,父亲霍洪涛对已铺设好喷灌设施的秧田进行着调试;儿子霍源则操控着一架无人机对第一批已经出苗的秧田开展病虫害飞防作业;站在一旁田埂边的爷爷霍阿耇,看着眼前的麦黄秧绿更是喜不自禁,感叹如今科技种粮真是越种越有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爷爷带头承包抛荒地,成村里最早种粮大户
爷爷霍阿耇是祥里新丰自然村最早的一位种粮大户,早在1991年,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他,请他承包村里无人肯种的36亩抛荒地。霍阿耉深知,这些地是村里最低洼的地,易受洪涝灾害,但村里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于是霍阿耇毅然签订了承包合同。从此,他和妻子起早贪黑、一心扑在这几十亩地上精耕细作,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打转。
说起以往承包种粮的历程,年近七旬的霍阿耇感慨万千:“当时农业税还没免除,农民种田负担挺重,再加上机械化尚未推行,田里繁重的农活大部分要依靠力工,可以说还是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弯腰。”尽管老霍种了大半辈子田,但种粮规模始终停留在这36亩地之间。
儿子加盟迈向规模化 ,种粮实现全程机械化
2008年,中学毕业后在外从事电缆安装的儿子霍洪涛,在国家“一免三补”支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主动回归田野。他从购买小型插秧机开展机插秧服务入手,协助霍阿耇做好粮食种植。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当时给附近一个外来种田大户开展水稻机插一条龙服务,但他因为种植亏本,当年竟连夜跑路了,我连机插服务费也没要回。无奈只能将其撂下的流转土地接管了一部分。”今年45岁的霍洪涛表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向规模化种粮迈进。2013年,听从镇里农服中心的建议,他家注册成立了“百益源家庭农场”,并陆续添置了大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粮食烘干设备等大小农机装备,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非常感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场的土地越种越多,但有了各种农机,省工节本,地也越种越轻松。”霍洪涛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工资这块,农场每年要支付七八万元,最多时高达十多万,现在用人少了,只需要两三万元。而且这些年来农场一直是稳产高产,遇上年景好、粮价高的年份,稻麦两季亩均纯利润可达700元左右,差的时候也能保本经营。”
目前,百益源家庭农场流转承包的粮田面积已达1247亩。由于规模化种植经营有方,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霍洪涛,先后被评为镇江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丹阳市劳模,并当选为丹阳市人大代表。百益源家庭农场也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孙子回归当起新农人, 既能吃苦更是“慧种田”
孙子霍源23岁,从丹阳中专毕业后,也曾去过企业、饭店等地打工,但发现付出与心中理想并不成正比。“正当我苦恼迷惘时,父亲与我谈心,建议我回来打理智慧农机这块。”而有了年轻人的接手,正好可为下一步创建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奠定基础。
霍源的家门上还贴着大红“喜”字,原来今年5月2日是他结婚的大喜日子。尚在新婚蜜月中的他就和父亲一起忙着育秧了。“现在第一批流水线育秧后的秧盘已经出苗,将被铺放到9亩秧田内。”霍源还指着库房内整齐堆放的一排排下了育秧流水线、准备暗化出苗的硬盘说,“这些将分批运往秧田周围新建的两个大棚里保温催芽。”
从事农业生产3年来,霍源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农业与农机技术培训,利用自己所学协助父亲在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高效上做文章。目前农场试点了五六十亩稻鸭共作、新添了2架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看到儿子从种田门外汉变成懂农业、知农事、爱农业、会农机的新农人,父亲霍洪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现在‘00后’从事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是太少了,像我这一辈的年轻人大多想去大城市发展,有些人可能觉得回家种地是一件丢脸的事。”霍源却认为,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和过去有了很大区别,不但要有勤劳的双手,更要靠科技、靠脑子,由“会种田”转向“慧种田”。
祖孙三代接力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种粮,种出的不仅是农家增收致富的新“稻”路,也将引领更多新农人回归希望的田野,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新动能,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蒋须俊 王剑宇 栾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