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流淌千年,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让大运河焕发出新光彩?8月4日从无锡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即将于9月1日实施的《大运河无锡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试行)》,根据大运河无锡段的特点划定核心监控区范围,因地制宜实施规划管控。
开发规模实施分类清单管理
(资料图)
大运河无锡段主河道,指始于秦代开凿奠定、经隋大业六年(610年)拓浚确立、唐至清代作为国家漕运航道并保存至今的江南运河无锡段,起于京杭大运河与直湖港河口,经黄埠墩、江尖、古运河(环城河)、清名桥、下甸桥,止于京杭大运河望虞河口。
《细则》中明确,核心监控区为大运河无锡段主河道两岸各2000米的范围。在确定核心监控区起始线和终止线的基础上,划分了建成区、滨河生态空间与核心监控区其他区域三类管控区域。其中,建成区是指在核心监控区内,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区域和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村庄建设区;滨河生态空间是指核心监控区内,原则上除建成区外,大运河无锡段主河道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核心监控区其他区域是指核心监控区内除建成区、滨河生态空间以外的区域。
核心监控区的国土空间准入实行清单管理,更精准有效地协调现实发展,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建成区内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实施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划和管制要求的建设项目。滨河生态空间内,严控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实施正面清单管理。核心监控区其他区域内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禁止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高风险高污染产业等项目准入。
“一轴、四脉、十廊、八尖”
围绕大运河无锡段的国土空间规划,《细则》提出了“一轴、四脉、十廊、八尖”的空间结构。“一轴”即大运河综合发展轴;“四脉”为白屈港、九里河—宛山湖、洋溪河、尚贤河等4条重要发展脉络;“十廊”为五牧运河廊、锡澄运河廊、锡溧运河廊、梁溪河廊、北兴塘河廊、伯渎港廊、蠡河廊、梁塘河廊、秀水河—长广溪廊、望虞河廊等10条生态景观廊道;“八尖”为漕河尖、双河尖、北兴尖、伯渎尖、香泾尖等5个文化产业节点,以及北尖公园、南尖公园、望虞尖等3个生态景观节点。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编制《细则》过程中,重点对如何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重点打造大运河综合发展轴,稳定水网空间,拓展绿色廊道,挖掘文化资源,强化河口、河尖节点塑造,同时结合“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布局的优化,最终将大运河无锡段核心监控区建设成为兼具经济发展、文化展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流量储备的复合型区域。
在重要节点打造上,去年底亮相的运河艺术公园呈现了“新版”运河岸景,建设过程中融入公共艺术元素,实现了“人”“城”“园”的融合。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北尖公园、南尖公园、江南运河文化公园等节点设计、建设。随着项目建设推进,市民游客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运河沿线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整体保护塑造自然和人文景观
《细则》要求梳理运河沿线空间特色,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对运河沿线建筑风貌、高度、视廊、风廊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建筑风貌上,将核心监控区分为北段(直湖港河口至北尖)、中段(北尖至南尖)及南段(南尖至望虞河口)三段进行风貌分段引导。同时细化风貌管控要求,将核心监控区划分为老城传统风貌区、现代生活风貌区、产城融合风貌区及山水生态风貌区四类风貌区进行管控。
在建筑高度上,老城传统风貌区新建建筑高度实行高层禁建区管理。沿河区域的城镇中心地区,新建建筑高度应通过城市设计研究确定,形成富有韵律节奏的沿大运河城市天际线;非城镇中心地区,除临水建筑外,临水边界线起20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大于建筑退让临水边界线距离的三分之二。
在视廊上,根据城市历史地标建筑、造型地标建筑和高层地标建筑等空间布局形成两个层级的视廊控制要求。一级视廊包括重要历史建筑、重要廊道、开敞空间与锡山、惠山形成的对望体系,主要涉及运河公园、人民路、梁溪大桥、北尖公园等地区与锡山龙光塔、惠山头茅峰、电视塔及三茅峰之间形成的视廊空间。二级视廊包括一级视廊以外的能与锡山、惠山保持对望关系的主要组团节点,涉及中心城区高层建筑群、西水墩等与锡山、惠山主峰之间形成的视廊空间。
在风廊上,构建大运河—沪宁铁路、锡澄运河、沪霍线、北兴塘河、伯渎河、贡湖大道—尚贤河等6条主要生态风廊,以及花苑村—李氏宗祠、惠山站铁路线、东方红大桥、沪宜高速、江海快速路、通惠西路、人民中路、永旺大桥、吴都路、菱湖大道等10条次要生态风廊。相关部门将通过强化全域空间形态、城乡风貌的引导和管控,实现大运河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和塑造。(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