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悠悠乐声,琵琶、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交相辉映,瞬间把观众拉到韵味深长的传统文化意境中。近日,由南京民族乐团演奏的“我们的节日”——星桥鹊驾七夕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浪漫佳节更添传统文化魅力。江苏是民乐大省,涌现出了《梁祝》《孟姜女》《姑苏风光》《茉莉花》《紫竹调》《二泉映月》等一批优秀民乐作品。这几年,江苏以民乐为载体,充分展现、挖掘地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探索民乐的现代化、交响化,通过创新融合,让民乐走进人们的生活,留住文化根脉。
2023南京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南京长江民乐汇首场演出精彩上演 邵丹摄
(资料图)
民乐新章,
绘就“水韵江苏”
在大江大河中邂逅“水韵江苏”之美。5月27日晚,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滨江舞台,南京民族乐团和江苏省民族乐团联袂呈现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江南》。在悠扬的民乐声中,观众吹着江风,和着长江之畔的涛声,沉醉于江南千年的时光流韵。民乐爱好者雅理动情地说,听着《大江南》,心底蓦然涌上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由著名作曲家王丹红编配、创作的《大江南》,结合民族管弦乐的艺术特征,贴切地展现了江南风采、江苏气度。乐章中,融入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让人感受到“月亮之城”扬州的诗意;也有民歌《拔根芦柴花》里的味道,带来江南乡野的欢畅;《茉莉花》的经典旋律,“瞎子阿炳”曾经拨弄的二胡声声,弄堂里的叫卖、评弹、昆曲,随风散落“江南岸”,唤起人们心中的深情和感动。“每个乐章都被赋予了独到又富于特色的主题,共同将美好的江南水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著名指挥家、南京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张列说。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交响乐《江河湖海颂》
“水韵江苏”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成为民乐创作的题材宝库。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交响乐《江河湖海颂》,放眼江苏境内的江、河、湖、海,以昆曲、京剧、二胡、评弹等表现形式,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精粹、人文风采和风土人情,生动自然地流淌进观众心里。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创作的《江风雅颂》,则用“国宝级”打击乐器编钟、编磬等展现江南千年回响,以发源于江苏的现代二胡,带来“瞎子阿炳”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和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文人文化,表达文静柔美的江南诗意和充满活力的“现代江南”。民族管弦乐作品《大运河》,则通过写意的手法,让“大运河”流淌成诗,《茉莉花》《苏州好风光》等耳熟能详的江苏民乐经过改编,融合乐团演奏、合唱、独奏、独唱等,相得益彰地展现江苏在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精神风貌。
《大江南》演出现场
“这些优秀的民乐新作,在展现江苏地域特色的同时,亦从精神层面表达江南文化,展现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深厚文化基因和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王丹红说。她在《大江南》的最后一个乐章“最忆江南”里,回到白居易《忆江南》的诗韵,以600年昆腔搭配江南丝竹之声,勾勒出美好的江南之梦的意境。而《江风雅颂》的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王甫建也说,“江风雅颂”,由四个各具文化深义的汉字复合而成标题,歌颂生生不息的长江和根脉深邃的华夏文明根脉。“江风,即江南风度、江苏风格,雅颂则是以高雅的艺术形式歌颂,充分体现出江苏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江风雅颂》演出现场。
听得懂听得进,
传统民乐走进现代生活
“当语言停止时,音乐就开始了。”民乐,大多出于田野、村落,生动朴素,自然天成,老百姓无论懂不懂音乐,都爱听。当下,江苏作曲家、演奏家们在传承好经典曲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民乐形象生动、风格独特的艺术特点,让民乐走进现代生活,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展现机会。
3月30日,南京民族乐团委约作品民族管弦乐《莫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青年作曲家苏潇,以古今诗词和民间故事为主线,将南京的历史、文化、传奇人物、新时代建设串联起来,让听众在民乐中感知南京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每一个乐章都在诉说南京的传奇故事,又更进一步点明‘莫愁’的主题。”苏潇说,这部音乐作品通过讲述南京故事,致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既能听出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感受到和当下审美接轨的激情。
现代民乐也借助交响化之路,向世界展现它的浩瀚和斑斓。成立仅6年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丝竹交响》《烟雨枫桥》《干将·莫邪幻想曲》等多部民族管弦乐作品,勾勒令人神往的“江南画卷”,传递中国文化的质感。这些作品,既紧紧围绕“江南文化”,又将民族音乐管弦化、交响化、国际化的艺术创新理念融于其中,形成跌宕起伏的丰富效果,以海纳百川之声咏诵中国精彩。
著名指挥家、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表示,很多人对民乐的概念还停留在多年前的“老传统”,比如《喜洋洋》《花好月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念的革新,以及国际通行的交响建制不断引入,现在的中国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完善、专业化。
他告诉记者,乐团至今已委约创作近20部作品,作曲技法上符合交响化的展示,以极强的张力突出情怀与心灵的表达;配器方面,以组合乐章给听众以震撼之感。“那种厚重的历史,一下子就从旋律中荡漾出来,流进人们的心间。”原本是学西方交响乐出身的彭家鹏,现在成为了民族音乐领域和交响乐领域的“两栖”指挥家,他坚信,交响化的演奏,使民族乐器成为一个有机表达的整体,更好地发挥民族乐器的个性、潜力和空间。
在王丹红看来,民族音乐交响化不是简单的“人多声音大”,更多是思想层面的“交响”,相对于传统民乐的单线条旋律,形成立体化、多维度、多元化的音乐结构。“民乐和交响乐的融合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她表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艺术创作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老百姓能听懂的作品。民乐交响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传递更具时代感的中国声音。”
创新融合,
“活”的民乐留住文化根脉
在时代浪潮中,民乐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立体呈现,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享受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打开了更多传承的空间。
“如今,地方戏剧元素、流行音乐、影视动漫主题曲等,都在乐团的演出中得到展现。”作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艺术指导,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告诉记者,乐团近年来持续创新,秉持“民乐+”的理念,结合曲艺文化推出苏州评弹演绎的《枫桥夜泊》、融合昆曲唱腔的《牡丹亭·游园》,更有“流行的民乐——影视动漫音乐会”跨界演绎新民乐风格。今年“六一”,南京民族乐团音乐家携手流行电声乐队,以传统民族器乐与电声乐队跨界融合,演奏一系列“DNA动了”的动漫主题曲目,“现场体会就像流行演唱会一样,大家戴着耳麦互相沟通,让我真心觉得民乐也可以很潮很流行。”南京民族乐团琵琶首席王雁洁感叹。
在社交网络上,曾被视为“土乐器”的唢呐成了乐器网红。“最近这几年,新生代演奏家将传统的唢呐音乐和交响乐融合在一起,甚至将它吹到了世界,这就是跨界的力量。”南京民族乐团唢呐首席刘东星说,“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多让当代观众耳目一新的作品,不卖弄技巧,不为夺人眼球,而是用多元风格的创作,让观众在传统音乐中找到时尚的感觉。”
民乐的创新和融合,一直在路上。这几年,张列在全国各地参与音乐指挥、艺术比评,感受最强烈的是民族音乐会真的越来越吃香了。张列分析,新生代的作曲家、演奏家,都在音乐学院受过高等教育,技术过硬,到了乐团后基本都在解决音乐表达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民乐表达越来越多元,民乐舞台“活”起来、“火”起来了。
如何将传统题材进行创新转化?张列告诉记者,民乐的创新就是将传统的意境和文化内核进行重新解读、改编和演绎,用更好的现代化表达让它再次走上舞台,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将传统文化经久不息地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