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宏观政策如何应对?近期,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聚焦这一问题。以市场主体痛点作为宏观政策重点,精准有效扶助企业纾困解难,将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展开,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近一段时间原材料价格上涨、需求不足、疫情多地散发等新情况,对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宏观调控如何回应市场主体需求,及时推出助企纾困解难的政策工具,备受社会关注。
以往大量事实表明,企业只有减轻负担,才能积蓄应对市场种种考验的能量,更好地生存发展。财政政策方面,在减税降费已保持较大力度的基础上,国家近期又推出缓税政策,有利于增加企业现金流,体现了及时、精准调控。下一步,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加快研究出台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更好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由于企业面临多方面困难,承担多方面成本,为其纾困解难还应注重综合施策。除了减税降费,还应该从运用金融政策工具、缓解成本上涨压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款项支付、扩大市场需求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从多方面部署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一系列政策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比如,要求加强大宗商品监测预警,强化市场供需调节,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成本压力。
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还要注重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严防抵消政策红利的各种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措施,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细化、落实,真正把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市场主体。近日发布的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问题通报显示,部分地方和单位在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或梗阻障碍。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场主体发展不好,当地经济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为此,各地需要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切实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
临近岁末,宏观政策走向如何、跨周期调节有哪些举措,备受市场关注。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宏观政策要聚焦市场主体,特别是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政策重点,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市场预期。市场主体具有活力,经济才会生机盎然、行稳致远。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