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重庆山区深度贫困乡:今年的“年货”不一般

2018-03-02 15:25:33 来源: 北青网娱乐

打印 放大 缩小

临近春节,又到了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的时候。不过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农户来说,今年大家准备的“年货”有些不一般。

“前几天有人来买羊子,我还要去山上找几个下来;辣椒不慌,我先把前胡种下来,因为从去年情况看种药材的收入比种辣椒的收入要好点……”12日,今年42岁的马兹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全乡都在发展产业,我也抓紧时间多做点田。”

 

马兹梅生活的中益乡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海拔800—1900米,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是重庆市级深度贫困乡。当地一位熟悉情况的村干部介绍说,以前中益乡的土地主要以种苞谷、大米、洋芋为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到9:1。

为提高收入,乡里也试过很多品种,但都没有成功,再加上大部分贫困户文化水平不高,山区交通不够发达等客观原因,导致“怕”、“懒”等情绪蔓延,“种什么”,“种不出、卖不脱”,以及“不愿种、不敢种”这三个方面的难题长期存在,不仅制约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还让当地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造成一些社会问题。

“要想治‘穷根’,首先积极性的问题必须解决。”中益乡副乡长郎滔说,“为调动贫困户积极性,中益乡一边尝试对接受帮扶的贫困户劳动积极性进行评比,让地方舆论激励贫困户去学技术、爱劳动,一边寻找典型,让大家看到身边活生生的脱贫案例。”

积极性问题解决后,还需要科学的产业设计。据了解,本次脱贫攻坚行动中,中益乡结合以前小范围发展的一些经验教训,对接有实力、懂农业的龙头企业28个,并经合作的龙头企业确认,科学选择了以前胡、瓜蒌为主的中药材和脆红李为主的果蔬作为主导产业,形成全乡土地空间和产业布局一张图。

这个过程中,仅有小学文化,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和一个老人需要供养,又因丈夫患病丧失大部分劳动力而陷入困境的马兹梅,凭着山里人“不认命”的韧劲,用汗水一点一点地重新浇灌出了人生的春天。“那时候根本没法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周围不少人都说我命苦,”马兹梅说,“但我觉得靠自己的双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2014年6月马兹梅家按程序被识别为贫困户,但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奋创业,认真参加技能技术培训,充分运用国家扶贫产业启动资金,把前胡、辣椒、山羊和生猪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2015年实现家庭人均纯收入5200元,2016年实现家庭人均纯收入6300元,一举成功脱贫。”郎滔告诉中新网记者,前段时间本来是当地“烤火打牌”的农闲季节,但是现在就变成翻耕土地的农忙季节,因为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落地,让老百姓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再加上身边就有成功脱贫的珠玉在前,中益乡“脱贫摘帽”攻坚战早已打响。

如今,在2018年春节的门口,中益乡不少在前些年撂荒的田地结束了备耕,3200亩红脆李产业基地,栽有黄连、前胡、瓜蒌、木茱萸等药材的药材基地不少地方已经钻出嫩芽;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大风堡的中益乡巴渝民居建设项目也在加紧推进。

此外,中益乡113个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已招投标73个、开工67个,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开展易地扶贫搬迁385户1325人,改造路面3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4公里,新建4G基站32个。

这一切,对于包括马兹梅在内的中益乡农户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年货”,为筹备这些的“年货”,他们愿意出钱出力;而有了这些“年货”,中益乡的脱贫路,也会走得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