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电 近一个月时间,重庆主城区举办不下5场各门类的“创新创业”赛事。海归、大学生、科研团队等创业群体成为赛事“座上宾”,不少参赛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双创”大赛正成为他们展现自我、融合资本、寻找合作伙伴的“大舞台”。
“我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计算机专业,2012年入选‘重庆市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参加‘双创’大赛,我们希望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在新近结束的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中,重庆凯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军带着“人脸识别技术”项目参赛,夺得赛事电子信息行业成长组一等奖。吴军透露,其项目能够在百万人库里实现78毫秒人脸识别。2015年技术实现市场化,2016年净利润已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人脸识别技术,市场巨大,应用迫切。我们期待新资本的加入。”
75岁的范江弟,是重庆参与“双创”大赛年龄最长的一位,他曾在美国研究超导技术30年。“为了填补重庆超导技术研究空白”,范江弟于2010年回国。7年来,他潜心研究超导及磁悬浮在工业和民品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作为一名扎根研究的科学家,范江弟坦言,他一度“不愿曝光在公众面前”。近年来,看着各大“双创”赛事日渐成熟,他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希望“用赛事的平台,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助力科研成果早日走出实验室,推向市场。”
“‘双创’大赛,犹如一个风潮,为创业者们提供不断尝试、不断融合的机会。相似的创业团队或可通过强强组合,迸发出新的火花。”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3年的陈玮,于2014年归国创办誉存科技,以“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项目创业。日前,该项目从重庆创新创业大赛脱颖而出,挺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陈玮认为,“创业路上,创业者们要得到资金、伙伴、导师的帮助,需要一个持续积蓄的过程。而赛事,是让诸多创业者能够站上舞台讲述自己、表现自我的一个起点。”
作为高校里的科研团队,西南大学“速凝棉”项目团队从“双创”赛事中初尝融资的“甜头”。“速凝棉是一种新型快速止血材料,普通的棉花经过技术特殊处理达到遇水呈凝胶、呈果冻状,可用于临床手术、止血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市面上吸收性止血材料止血效果有限,且90%左右的市场份额由海外产品占据,价格昂贵。”项目组成员余堃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展演,提高影响力,项目得到了投资人和科研伙伴的关注。”从2016年至今,该团队参与不下5场“双创”赛事。目前,“速凝棉”项目得到华瓴资本800万元的投资意向。下一步将推动项目产业化、市场化。
记者梳理发现,在“双创”浪潮下,重庆多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举办相关赛事。由重庆妇联主办的女性“双创”大赛,吸引了当地120个女性创业创新项目参与。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的青年“双创”大赛,吸引了该市7个组别的600余个项目竞技。正在此间举行的首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则将参赛对象定位于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返渝转业军人等重点创业群体。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张橙华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大赛,真正地关注大众创业,进而带动更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