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则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的消息传遍朋友圈,引发了各种刷屏。据基金君从券商和私募那边得到的消息,该情况基本属实。
相关通知显示,自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如火如荼的场外期权被按了暂停键,消息瞬间传遍市场。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谁家的哪些业务不能做了?对私募和券商有哪些影响?未来场外期权前景如何?基金君来给大家捋一捋。
券商、私募接到通知
这次关于场外期权的通知的来源是证券业协会创新部。根据券商方面的消息,证券业协会创新部在昨天下班前电话通知各家券商,自2018年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随后,多家券商通过各种途径通知到私募客户。
“私募客户有的叫苦不迭,有的选择沉默,打击来的太突然。”某券商人士表示。
先来看下什么是场外期权,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是根据场外双方的洽谈,或者中间商的撮合,按照双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场外期权以机构参与为主,券商、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私募等是主要的参与者。
这次政策打击的,主要是券商和私募两个机构。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的场外期权业务依然可以进行。
为啥要暂停券商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在此前,监管层曾经核查私募拆分场外期权份额卖给个人投资者的行为,此次暂停券商与私募的场外期权业务多被市场人士认为和此前的核查有关。
按照规定,个人投资者是禁止参与场外期权业务的。依据就是2017年9月27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适当性管理的通知》,要求,风险管理公司不得与自然人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服务。
那么,个人投资者是如何借道私募基金参与场外期权的?场外期权里究竟存在哪些违规乱象?是否叫停了券商与私募的场外期权业务,就能彻底封锁个人投资者进入场外期权市场?
场外期权里可能隐藏哪些违规行为?
场外期权本身作为保险存在,但是因为自带杠杆属性,再加上监管对配资、股票质押等政策收紧,场外期权便提供了一种渠道变相实现加杠杆等目的。
1、 变相加杠杆
如果单买个股期权或者指数期权,通过只支付权利金,就能实现“以小博大”。举个例子,看好股票A会上涨,想拿100万建仓,这时候可以只买股票A对应的期权,支付10%的期权费(期权费不等),10万元就可以买一个上涨期权,如果上涨了10%,投资者选择行权,收益10万,也就是用了10万元就实现了10万元的盈利。一些不正规的平台,杠杆比例甚至更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期权加杠杆的成本要高于配资,因为期权以期权费的形式体现成本之外,还有一定的风险性。
关键还在于,正是这种加杠杆吸引了不少个人投资者,而个人投资者又不允许参与场外期权,这才有了一些私募平台提供通道的违规做法。
2、 个人投资者借道入场
个人投资者想入场怎么办呢?不合规的私募平台就出现了,因为私募产品有场外期权的资格,以私募基金产品形式或以公司主体形式进行场外期权开户,通过黑平台招揽个人投资者,以期权权利金差额进行牟利(投资者所支付权利金费用正常为券商报价三倍以上)。
比如个人投资者花10万期权费买了价值100万的股票,后面如果股票涨了,客户要求行权,那私募就会卖掉期权和客户结算。通过多重设计规避监管,突破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规定。
这时候有两类策略,一是如果私募/资管通道机构真的和券商签订协议,大券商本身就有期权的买卖池,在做期权的同时也会有现货交易,做风险对冲,这种情况风险还是有限的,可能只存在期权费的损失。第二种就是所谓的黑平台,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另外,不做对冲,只卖出期权,一旦市场出现了反向波动,对客户是有很大损伤的。
3、 变相股票质押
利用期权做变相的股票质押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A把股票卖给B,B给A一个场外期权,但场外期权有杠杆,相当于A把股票全价卖给B之后,再加一个杠杆,期权费相当于借贷的资金成本。但是风险就在于,当股票下跌的时候需要补充保障金,一旦不能补充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据私募人士表示,现在虽然还没有明确通知,但这种形式也是需要衍生品合约来实现风险转嫁和支付利息,这种变相股票质押的业务也已经在收紧。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有些普通机构通过期货风险子公司照样可以开展业务,暂停券商与私募的场外期权业务是否能真正的遏制行业乱象?有业内人士称,提高名义本金门槛或更有效。
场外期权发展情况:
五家券商占本月场外期权新增总量近九成
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券商几条业务主线中,经纪业务因为市场行情而难以开展,产品代销也并不好做,曾经火热的通道业务因为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规模一年回落2万亿。在这种情况下,以场外衍生品为代表的创新业务就火起来了。
“去年是最火的时候”,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散户比较喜欢买期权,想以小博大加杠杆,并且对期权价格不是很敏感,所以券商做这个业务很赚钱。甚至有人喊出了“2016年参与网下打新,2017年参与场外期权”的口号。
那么,场外期权业务究竟有多火?最新情况是:本月场外衍生品新增交易规模延续了近一年的增长势头!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今日(4月11日)公布的场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2018年第2期,总第29期),今年4月,证券公司开展权益类场外金融衍生品初始交易6220笔,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规模新增1049.55亿,环比增长36.48%。期权交易集中度上升4%、互换交易集中上升1%,场外期权与收益互换集中度分别为88.0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