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务违约风险事件频发,不少基金公司面临“踩雷”危机。有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信用债违约或成为常态。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当前业内公募基金通道化的现象仍部分存在,不少机构客户会干预基金具体的投资决策,指定投资标的或者提出投资操作意见,这成为基金公司“踩雷”隐患之一,近期面临“踩雷”危机的一家基金公司便是遭遇了上述情况。有鉴于此,一些固收实力较强的基金公司今年对信用债的配置都有所降低,并针对信用债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把控。而监管层去年起就开始规范委外定制基金,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应当谨慎勤勉,严禁公募基金通道化。
多方位严选信用债
天弘基金固收信用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债券违约有多重诱发因素,未来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通过专业化信用研究团队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防范债券违约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做信用研究,第一严格入库,第二动态跟踪,第三风险预警,第四做价值洼地,最后是分散投资。”一位固收投资总监表示。
据悉,针对信用债,很多基金公司都建立起数据库来进行筛查。“我们和一家银行合作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这家银行可以提供比较详细的企业资料,方便我们进行筛查。我们对信贷的入库和审核都十分严格。”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介绍说。除了庞大的数据库支撑,该公司保证所购债券不发生违约事件的另一个诀窍便是实地考察。根据其设立的标准筛选出来的企业,他们都会一一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必须拿到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确保不出事。”他说。
一家北京的公司则自主研发了一套债券系统,还包含了一个高位债券数据库,做到了市场所有信用债的全覆盖。一方面可以对全市场债券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能够动态跟踪。存在较高的违约概率及估值风险的债券,都会由高危债券数据库定制。
除此之外,“从组合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早在2016年初就全面上提了整个组合的信用资质。个券由研究员来看,但组合的信用风险暴露肯定由基金经理来把握。”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对于基金经理人而言,怕的不是‘踩雷’,而是怕‘踩雷’之后由于担心组合净值受损而不敢处理。一旦‘踩雷’,要敢于‘砍’仓。如果一只债占净值比很高却不果断‘砍’仓,后果会更加严重。”华南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基金通道化现象仍然存在
记者了解到,虽然大多数基金公司都会通过人员的配备、数据库的建立等方法来避免“踩雷”,但仍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