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日,紫金银行(601860)(601860.SH)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息差水平处于低位,预计后续两个季度净息差将企稳回升。下半年及后期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支农支小支实市场定位,坚定做小做散业务方向。截至2022年7月末,共有2.68万户企业用户享受网银转账费用优惠,累计让利金额超过300万元,为431户符合纾困条件的企业用户提供免费转账服务。
紫金银行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了公司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报告期末,紫金银行总资产2275.72亿元,较年初增长209.06亿元、增幅10.12%。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70.53亿元、1543.19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208.24亿元、142.59亿元,增幅分别为13.33%、10.18%,总资产、存款、贷款均稳居全省农商行前列。综合效益方面,营业利润9.85亿元,同比增幅16.57%。净利润8.24亿元,同比增幅10.07%。风险指标方面,不良贷款余额18.52亿元,较年初下降1.78亿元,降幅8.79%。不良贷款率1.20%,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4.11%。拨备覆盖率261.56%,较年初上升29.56个百分点。
大零售转型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涉农及小微贷款余额为882.35亿元,较年初增加104.84亿元,占比为57.08%,较年初增加1.62个百分点,增速为13.48%,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平均增速3.2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76.45亿元,较年初增加27.45亿元,增速为11.02%,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平均增速2.44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于客群定位情况、户均和利率情况方面,公司表示,资金银行重点定位普惠小微信用、涉农、科技文化等贷款投放。截至2022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户均贷款金额为142万元,本年度投放加权平均利率为5.53%。
关于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公司表示,为进一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紫金银行一方面制定专精特新贷企业服务方案,另一方面成功入围“专精特新保”产品首批合作银行,截至6月末,紫金银行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5.88亿元。
有投资者向公司提问,“上半年信贷增长仍是同比多增的,内部细分项增长情况如何”,公司回应称,截至2022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1543.19亿元,较年初增加142.59亿元,同比多增4.14亿元。其中,企业贷款972.22亿元,较年初增加126.84亿元;贴现资产194.74亿元,较年初增加36.07亿元。
有投资者问及如何应对行业小微下沉带来的竞争压力,公司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经营定位。二是扩充网点布局。三是发展小额贷款。四是提升服务体验。五是提升贷款收益。
据公司介绍,2021年9月,紫金银行公布企业网银转账手续费减免新措施,对全行所有企业网银用户给予“跨行转账手续费5折、省农商系统内账户转账免费”的优惠,对于符合纾困条件的企业用户免除转账手续费。截至2022年7月末,共有2.68万户企业用户享受网银转账费用优惠,累计让利金额超过300万元,为431户符合纾困条件的企业用户提供免费转账服务,切实履行我行社会责任。
对于后续两个季度以及之后息差变化的展望,公司表示,截至2022年6月末,净息差1.79%,较年初下降4BP。目前,息差水平处于低位,预计后续两个季度净息差将企稳回升。
紫金银行将从以下方面稳定息差:一是调优资产结构。贷款端,强化贷款利率管控,优先投放议价能力强的小微企业贷款,压降贴现资产占比至年初水平,提升一般贷款收益率。同业资产端,开展结余资金隔夜存业务,优化债券资产期限结构配置,抓住交易机会,提升同业资产收益率。二是降低负债成本。从严控制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高息存款的规模,加快中长期存款向短期存款转化,持续引导存款利率下行。降低同业负债规模,在满足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前提下优化同业存单发行期限,切实降低同业负债成本率。
对于下半年及后期信贷投放的重点,公司表示,紫金银行下半年及后期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支农支小支实市场定位,坚定做小做散业务方向。加大涉农、小微贷款投放力度,优先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精准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加大对实体行业经济多样化的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含量高的、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客户,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
关于不良率二季度环比下降较多,公司对此表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8.52亿元,较年初下降1.78亿元,降幅8.79%。不良贷款率1.20%,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紫金银行将持续夯实风险防控基础,进一步加大清收处置力度:一是完善制度办法,赋能基层业务处置权限,加快不良清收处置;二是加大考核力度,明确三季度清收目标,挂钩分支行,严格考核;三是明确管控要求,要求加大将到期贷款还款落实,确保到期收回,防控不良新增;四是强化清收力度,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催收,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化解处置,通过压降续贷、借新还旧、重组等方式,实现不良盘活、逐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