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匠”年轻化 都是当之无愧的产业工人标杆

2021-06-08 16:26:10 来源: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成都市总工会了解到,两年评出的“成都工匠”中,具备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的有564人,占比43%;具备中级职称、技师职业资格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的有478人,占比37%。他们之中,既有“四川工匠”刘作春、李汉忠、马冬冬、安少彬,也有全国技术能手胡天兵、邬建军、石纯标、肖怀国,还有全国劳动模范郑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仕彬,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获得者侯成,都是当之无愧的产业工人标杆。

评选鲜明聚焦重点产业等导向,围绕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的一线技能人才组织推荐申报,真正将技艺精湛、勤勉敬业、长期坚守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并在各自领域、各自行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技能人才代表评选出来。

经过评选,分别从1997名、3416名申报人员中选出了661名2020年“成都工匠”和649名2021年“成都工匠”。这1310名“成都工匠”涵盖了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职业(工种),其中普通职工994人,占比76%;担任企业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的有316人,占比24%。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有923人,占比70%;来自民营私营企业的有323人,占比25%;来自外资合资企业的有64人,占比5%。

从年龄来看,2020年“成都工匠”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8岁,最年轻的23岁;2021年“成都工匠”平均年龄也是41岁,其中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1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21岁的“成都工匠”时玉凤是一名服装制版师。她出生于2000年4月,从小就对服装设计和DIY充满兴趣,报考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努力工作实践,多次在服装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奖。2020年12月,时玉凤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世赛,荣获第四名,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爱搞事”的谭里民

提速5秒挑战德国制造

16年前,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高级设备维修技师谭里民刚刚毕业进厂,走上了设备维修岗位。当年,前辈们都说他是个喜欢搞事儿的年轻人,别人巴不得按部就班尽快完成任务,他却喜欢给自己找麻烦,喜欢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如今,谭里民已成长为成都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并在昨天被正式命名为“成都工匠”。他说,特别感谢成都这座城市和所在的企业给了如此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创新,容许他们试错,让他这个“爱搞事儿”的人成为大家眼中的“创新明星”。

解决方案战胜外国技术

谭里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攻坚克难带来的痛快是2007年,他所在的涂装车间颜色编组异常,无法实现远程颜色编组,公司从国外邀请了专家前来处理。由于工作方式不同,他们每天端着咖啡,不紧不慢地分析,问题却不能尽快解决,故障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整个车间的工友都很着急。

8小时工作时间内,谭里民在外国专家旁默默观察;等他们下班走了,自己尝试重新编写控制程序……连续三周,谭里民通过不断复盘,慢慢掌握了外国专家的排障方法,弄清楚了他们的排障思路。在这个基础上,他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实验之后,终于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由于运行更加稳定,车间采用了谭里民的方案。

提速5秒,每天增产50多台车

2010年,一汽大众到成都建厂,谭里民被调到成都分公司,成为一名“蓉漂”。2013年,成都分公司速腾汽车的日产量达到1150台,处于超负荷生产,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又想给自己找麻烦了,能不能让生产再快一点呢?经过排查,他发现问题出在涂装车间面漆线上。10个工作站近百台机器人流水线作业,完成一台车仅需98秒,这套德国进口的生产线,是当时业内的一流标准,在此基础上提速确实有点疯狂。但他和他的团队还是想尝试一下。

机器人喷漆已不能再快了,他们就从车身输送上“打主意”。两个工作站之间近10米的距离,能不能让输送速度更快,节约时间用来准确停位呢?实验中,他们撞坏了几台车,最终用5.4秒完成了前半段输送,用9.6秒完成多级降速和精准定位,经过100多次实验终于成功。而要想整线提速,还需要解决另外9个工作站的问题,由于每个工作站作业内容不同,速度的参数都要重新调试和设计。

将近半年的时间里,谭里民的脑子里全是数据,别人是分秒必争,他是毫秒必争!正是1毫秒1毫秒地累加,他们硬生生地从98秒里抠出5秒。这5秒让每天增产50多台车,日产量突破1200台,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产的汽车生产线。

为了验证风平衡对喷漆环境的影响,谭里民还爬风管、进喷房、测风速风量,成功实现了车间生产和待工期间能耗的自动切换,每年在车间空调的能耗上又节约出了300多万。对厂里来讲,技术革新带来了经济效益;对他来说,则是又一次成功挑战了德国制造的满足感。

左手三级烧伤的肖怀国

用最美的焊花

奉献航天事业

能成为一名航天人,是“成都工匠”肖怀国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作为四川航天中天动力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焊工,他已拥有国家专利3项,发表技术论文6篇,还参编大学教材1本。

硕果累累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他曾经左手三级烧伤,差点放弃。是师傅的话点醒他,让肖怀国重新鼓起勇气,戴上面罩、拿起焊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的人生就像焊花,再次激情四射!

左手烧伤 差点放弃

肖怀国永远都记得,跟师傅当学徒时,在一次气割作业中,由于操作不熟,焊枪回火引燃气管。慌乱中,他本能地用手去扑,造成左手三级烧伤。躺在病床上的那三个月,他什么也做不了,就连洗脸都要家人帮忙。肖怀国感觉自己像个废人一样,情绪跌到了谷底。

是师傅的话点醒了他,“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学艺不精,这次是害了自己,下次说不定还要害别人!”离开病床后,肖怀国再次戴上面罩、拿起焊枪,将自己沉浸在只有电弧的世界里,让一件件国之重器从自己手中诞生。

他获得国家二类技能比赛一等奖,收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取得航天特级技师资格。

从头再来 填补空白

某重点型号换热器上,有多达4.5万条如发丝细的管路,肖怀国和同事的工作就是要让它们联接而不泄漏,这个难题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经过一个多月无数次失败、总结,他终于突破毛细管焊接技术难题,填补这一项国内技术空白。

有一年国庆节前夕,肖怀国和同事们接到一个某重点型号喷管组件的特殊任务,要求5天内必须完成。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有一条焊缝所处位置在零件内部,那里仅有10毫米高,还要经过3次转角,根本无法观察到内部结构。肖怀国和团队成员百“试”不得其解,由于着急上火,牙疼得厉害,他猛然想起看牙医的情景:这个焊缝的位置不就像牙齿吗?也可以像医生那样用镜面反光辅助观察。为此他想尽了办法:镜子没法拿,就把它贴在腔道内;右手够不着,就练习左手枪法;焊丝够不着,折上几道弯,从腔道的另一端靠感觉盲添。一次次反复练习,终于完成了这道焊缝。历时5天5夜,产品成功按时交付。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