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奇迹”创造 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2021-06-09 14:02:26 来源:厦门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30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抓大孵小”,在精准招引、培育大项目的同时,为无数中小企业搭建逐梦舞台,既让“大象起舞”,也造“蚂蚁雄兵”。

成绩斐然,源于积淀。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主任孙大海曾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工作十年半。让我们透过他的火炬故事,管窥厦门火炬高新区孵化“金蛋”、创造“特区奇迹”的奥秘。

吸引科研人才

率先全国推动地方立法 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2000年5月,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孙大海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从厦门大学教授的位置,来到厦门火炬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从一名学者转换成一名火炬事业的实践者。

谈起当时的想法,孙大海说,中国并不缺乏科研人才,真正缺乏的是能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人。他要去努力成就更多精英人才的科技创业梦想。

转换跑道的孙大海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促进园区孵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上,从人才引进、解决户口、子女入学到电力调度、项目立项、争取国家项目、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无不尽心竭力。

在创办与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过程中,孙大海的一个重要感受是: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工作尤其是回国创业,政府的政策倾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想起当时艰辛、拼搏的场景,孙大海历历在目。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2001年,厦门创业中心和创业园双双获得国家级金字招牌。

2002年3月,在孙大海等人的不断推动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立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法规,在创业扶持金、房租减免、子女就学和住房等方面为海归提供优厚待遇与特别支持,“孵化器”一词也正式写入该法规。这一具有革新性的法规,在业内引发关注,一些条款后来被全国其他高新区所吸取。

让孙大海记忆犹新的是,立法前,到厦门创业的海归寥寥无几;立法后,到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的海归爆发性增长。“在高峰时,一个当时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近50名海归创办企业。”

2005年3月,国家人事部正式与厦门市政府共建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加挂“中国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一荣誉的获得使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乐土。

此后,孙大海又积极主导厦门火炬高新区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政策的制定,牵头起草并出台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试行)》,并于2009年出台了厦门市和福建省第一个引进海外领军人才的政策,内容涉及个人生活补贴、住房、创业场所、科技担保、投资和税收等多个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也因此获得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授牌。

发展高新产业

创新招商思路 以政策“硬举措”优化发展“软环境”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必须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在孙大海的带动下,火炬高新区积极推动,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正是说明这一点。

孙大海告诉记者,他先后牵头制定了《厦门火炬高新区TFT-LCD发展规划》以及《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建创新性园区发展规划》。前者为吸引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重大项目来厦以及争取国家立项批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者为争取将厦门火炬高新区列入国家创新型园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孙大海十分注重两岸产业的对接与整合,从培育和引进两个方面,加强对台湾先进企业的引进。在他的直接参与和推动下,火炬高新区在火炬(翔安)产业区建立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在孙大海看来,产业集群发展招商是关键。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工作期间,孙大海非常重视高新企业的引进,他利用自己的外语和谈判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带领火炬招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2005年8月,火炬(翔安)产业区破土动工,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第一炮就此打响。而全面开工建设的一期120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其招商任务紧迫而艰巨。作为产业区建设指挥部招商组组长,孙大海带领火炬高新区招商团队迎难而上,仅用37天时间,就引进171家企业签约购买实际可出售的114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圆满完成招商任务。原本预计在两年内完成的招商目标,仅用了一个多月,创造了又一项“火炬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建设的软件园二期入驻的近500家企业中,火炬高新区招商入驻的企业超过40%。

围绕主导产业抓龙头,孙大海带领团队引进了友达、冠捷科技、宸鸿科技、晶宇光电等一大批优秀企业。随着龙头项目落户火炬(翔安)产业区,相关配套企业也纷至沓来,形成了“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葡萄串效应,火炬(翔安)产业区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规模初现。产业链招商的思路也从那时候延续至今。如今,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已成为千亿产业链(群),是全国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光电显示)最高等级“五星级”。

谈及往事,孙大海感慨地说,厦门火炬高新区培养锻炼出了一支非常专业、精干、高效的招商团队,这支队伍拉得出、打得响。

在精准招商的同时,孙大海不遗余力地推进火炬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先后推动出台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十多项,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投资管理、鼓励发展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环境的建设,进而推动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从“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迈进。

扶持双创企业

独创“轮次孵化”模式 使一批批企业化蛹为蝶

2008年,一个名为“美图秀秀”的团队找到时任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商谈入驻事宜。这是一个做影像美化技术产品的团队,彼时这样的产品还不普及,团队成员大多是初出社会的年轻人,名不见经传。

“当时,我找了园区里的18岁以下年轻人,就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美图秀秀’吗?他们很多人都说知道,于是我当即就引进了美图秀秀。”时隔多年,孙大海对美图公司结缘火炬高新区的故事依然印象深刻。如今,美图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其旗下的矩阵产品在全球拥有超20亿用户。

在孙大海看来,30年间,无数创业者在火炬高新区打开了梦想之门,实现从“0到1”的蜕变,这和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拘一格”吸引企业是分不开的。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只有经过一定的‘殊死拼搏’,才能有今天扎实的生命延续,‘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是他们最好的成长见证。”孙大海的记忆里,有多家企业在火炬高新区支持下渡过难关的故事。

譬如,乾照光电刚起步时曾遇到资金困难,为了帮扶这家在当时规模不大、但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企业,孙大海奔赴北京找国家发改委申请新产品开发基金,历经一番周折,政策终于申请下来了,加上市财政配套的扶持资金,乾照光电摆脱了困境,并逐步步入发展快车道,成为火炬高新区的领军企业。“这就是我们火炬高新区‘铁肩担道义’的服务力量。”孙大海说。

“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孙大海当年提炼出来的这24个字,已经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的“名片”。而孙大海独创的“以企业孵化为基础、以产业孵化为导向、以价值孵化为归依”的“轮次孵化”模式,使一批又一批企业化蛹为蝶,孵化毕业,“飞”出园区,成为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果把厦门火炬高新区30年的发展视为一曲乐章,那么,激昂其中的主旋律,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具体实施。2003年9月、2008年12月,孙大海先后获“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15周年先进个人”和“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个人”称号。孙大海深情地说,他把人生最黄金的十年留在了厦门火炬高新区。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