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向社会公布379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企业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能使用这些专利,使用期限在1年到5年不等。此举是我国自去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后,在引入专利许可制度基础上的一次加码创新。
有意向的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2020年10月,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新增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人事先公开许可费,任何第三方只要通知专利权人并且支付许可费,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许可。同时,作为对开放许可的激励,该专利可以在年费上获得减免。而此次,浙江省公布的300余项开放许可专利,进一步免去了许可费,有意向的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即可使用到专利。
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杨晓刚表示,浙江省率先提出专利免费开放许可,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促进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赋能产业,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此前,一项专利从“纸间”转化为具有价值的产品并不容易。实践中,绝大多数专利研发人员并不直接接触市场,也没有专利运营能力,手中专利长期处于“沉睡”状态;而忙于市场的企业通常并不掌握目前有哪些新技术和专利可用于生产。专利供需双方信息不透明、议价成本高导致许多专利技术长时间不能实现价值转化。
高校和中小企业双受益
据了解,这批对外公布的“免费专利”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目前,通过大数据平台统计,已匹配6000余家企业,预计上述专利项目可惠及潜在意向企业上万家。
受访专家表示,免费开放专利许可是一项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偏低。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仅为3.8%。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介绍,研究人员一般不擅长推销技术,因为种种原因,投入大量研发经费研发的专利缺少在市场上落地转化的渠道,许多专利长期被“束之高阁”,未能发挥价值和作用。高校向企业免费开放专利许可有效促进了专利的应用转化,同时也使不具备议价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杨晓刚介绍,此次浙江理工大学提供的50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领域不仅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也包含“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如:“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纺织品成分鉴别方法”可用于快速、无损地鉴别分析纺织品中原料成分,并且定量的分析各成分在该织物上所占的比例,从而为纺织中小微企业在原料检测、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帮助。
开辟产学研结合新途径
“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让企业便捷使用专利,将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产出的专利变成产品,开辟了高校专利转化的有效途径。”林秀芹认为,专利许可免费开放后,企业与高校可后续合作激励政策也应跟上,例如聘请科研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开展指导工作,从而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长远来看,通过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的紧密联系,可能激发更多科研创新思路,许多技术潜力也有望被发掘”。
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初衷是以开放使用降低交易成本,以专利许可推动价值实现。而引入制度仅仅是开始,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提升专利落地转化质量,激活创新创造活力,仍是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本报记者符晓波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