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肥嘟嘟的就是赤松茸。去年,我们在这块改出来的地种菇时,心理都还打着鼓,这样石块很多的贫瘠地能长出菇来?”春天,本是忙着播种的季节,但在淳安县富溪林场的这块土地上,却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日前,淳安县科技强农县院合作项目芒秆基质化利用现场观摩会也在此举办,一套“护生态+富林农”的双赢方案,赚足了惊羡的目光。
芒秆适应性强、繁殖快,不仅生态功能低,而且存在很大的森林火灾隐患。淳安各地都有芒秆生长,每年除芒后的资源化利用始终是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2021年,淳安县林业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开展技术合作,在该林场开展“芒秆基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涵盖芒秆预处理技术、适合芒秆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和栽培模式优化、芒秆菌渣堆肥还林还田技术等多项内容。
“白色的是菌丝,下面的长条就是芒秆。”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副研究员张金萍挖开土壤介绍说,芒秆栽培的是大球盖菇,这种菇颜色赤红,外形与松茸相似,又称赤松茸,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集香菇、蘑菇、草菇的美味于一身,被誉为“素中之荤”,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大球盖菇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等特点,即在贫瘠的土壤也能生长,种植时间为冬闲。大球盖菇采收后的剩余物,还能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实现还肥于地,从而减少因化肥使用带来的林业面源污染。
据了解,除了芒秆之外,该基地的科研人员还对枝丫等林业废弃物进行不同形式处理,分别开展6组对比实验,目前各组长势均良好,大球盖菇亩产量预计达到2500公斤,效益十分可观。同时,科研人员下步还将就菌菇养分评估、菌渣高温有氧发酵、发酵产品配方还林还田等技术开展研究。
(淳安微融圈 胡奇勇 王辰骅 记者 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