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鱼米之乡。它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它就是泰州。近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融媒体行动走进泰州,去探访那里是如何描写乡村振兴路上的“春天故事”。
(资料图片)
千里沃野,勤于深耕
第一站,记者走进了泰州靖江市马桥镇横港村,探访村里是怎样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村,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打造宜居宜业乡村环境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横港村依托省农科院“果蔬产业研究院”“亚夫科技服务靖江工作站”等平台,引进800多亩大棚 蔬菜种植,种植香沙芋、芽苗菜等35个蔬菜品种,成为靖江市蔬菜品类最为齐全的行政村。
采访期间,种植大户蒲家云20多亩生菜刚好是喜迎丰收,他雇佣的几十名村民正在地里收割蔬菜,蔬菜将发往苏南、上海等地进行销售。
种植大棚还解决了村里100多位村民就业问题,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原来足不出户,现在都愿意到大棚里来帮忙干活,每天有几十到一百元不等的收入。
村民朱培金介绍说,家里流转了五亩地,每年不仅有五六千块钱土地租金,每个月还有3000块钱左右的打工收入,生活是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横港村的基层治理也有妙招。从2021年下半年起,横港村不断试点完善乡村治理“文明积分”管理,“庭院长”为村民打分,村民们所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为物质、服务、精神等3种奖励。
每天一大早,村民刘桂芳都会主动将自家门前屋后的清洁卫生维护好,凭此可以获得积分,并到村里的指定地点兑换相应价值的物品或者服务。
“村里的事”渐渐都变成村民的“家里事”,原来的“要我参与”也变成了村民自觉的“我要参与”,真正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打造出农村共建共治共护共享的新局面。
展望未来,横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建江介绍:“接下来村里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在做大产业富民强村的同时,来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金融“活水”灌溉草莓基地
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大力浇灌。
今年60岁的李停金是泰州靖江市马桥镇三爱村的草莓种植大户,去年他的千亩草莓大棚的产值达到近3000万元,但是种植规模一扩大,资金成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大棚各种农资、种植苗,一年要1800多万的成本,个人很难负担。
为了解决农业种植户资金短缺问题,中国农业银行靖江市支行与马桥镇三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在三爱村草莓种植基地设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去年,靖江农行向15户莓农发放了350万的“惠农e贷”,有效帮助莓农解决了融资难题。
三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银祥介绍,今年村里投入700多万元的草莓深加工基地已经建成投用,让三爱的“莓”好生活不再受季节限制,草莓脆、草莓酒、草莓酱等将陆续产出,这样全年都能够让产业完整运行。
去一方清净天地 许你一段温柔时光
走进泰州市姜堰区顾高镇芦庄村的百香果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许如琪正和工友们在田间往来穿梭,进行施肥、锄草等工作,成排成行的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芦庄村的主要产业是高效农业种植,百香果是一种热带植物,是怎样“克服”水土不服等不利因素,生长在芦庄村的呢?
原来,2021年,当地创新发展思路,大胆尝试,经过一年多的试种,今年百香果在芦庄村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0亩,幼苗存活率超过了99%。“现在我不用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挣万把块钱,很充实,很开心。”村民许如琪表示。
为增加收益,芦庄村还套种大豆、蜜薯、玉米。这样一来,50亩的种植基地,四季均有收获,亩产的收益也大幅提高。算上套种的这些作物,一年下来每亩地的收入在1.7万元左右,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除了传统种植业,芦庄村还不断挖掘本地资源,利用传统手工艺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芦庄村兴建竹篾工坊、藤椅工厂,老手艺匠人对年轻一代人进行手把手教学,将古老的篾工艺传承。
在竹篾工坊采访时,记者看到摆放了凳子、躺椅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几位90后学徒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框架编制、竹篾定型和修改。
原来单纯卖竹子只有二分钱一斤,制作成藤椅后,一件能卖到900到1000块。村里还把大量翠竹栽植在边角荒地,多处景观小品配上竹篾工艺品,也给村庄环境改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芦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兴友介绍,竹子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寓意百姓生活节节高。2004年他回到村里工作时,村里面负债100多万,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为零。到2022年年底,村经营收入已经达到了83万,近年来先后获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泰州市文明村、特色田园乡村等等。
水润兴化 如诗如画 碧水东罗 梦里水乡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作为全省第一个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泰州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打造了“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的“东罗模式”:通过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把村民闲置的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合作平台公司,享受运营收益分红。
极具兴化水乡特色的民宿一经推出就受到南来北往游客的青睐,特色农业品牌形象“八十八倉”让更多城市消费者在舌尖上体验美好生活。
漫步于东罗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蓝天绿水掩映下,诗意的生活触手可及。游客在赏花游玩的同时,还能体验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十分舒适惬意。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90年的村民高庆英从上海返乡经营着一家咖啡店。高庆英说,家里面变化比较大,越来越美,游客量也多了,收入也挺好。
93年的村民罗忠瑶从广东返乡开发特色民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的小店和民宿都会迎来大量客流。他说:“回来这几年,环境慢慢变好了,我相信我们的民宿、餐饮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展望未来,东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宝田也早已定下了“小目标”:“下一步我们村要继续努力升级,尤其是文明程度、服务质量,要确保我们的旅游业得到各方赞许。同时准备把前面7000多亩的平旺湖打造成一个景点,吸引八方游客到我们碧水东罗来作客。”
最美四月天,藏在乡野间,最美的笑容,也绽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感受他们的幸福瞬间,你也会被治愈。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报道组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