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是占着理的,但是对方展开了他“强大”的逻辑,明明就是狗屁不通,但在他们那熟悉的无耻领域,他们是得心应手,而我们却无言以对。
(相关资料图)
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急于想自证清白,被对方拉进了陷阱,无论我们怎么辩驳,也没办法说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沉着一些,抓住事情的实质,理清事情的本身,从容应对,避免陷入“自证”的陷阱。
1、心态上:分清是谁的问题。
有些问题,纯粹就是某人根据自己的看法,臆想出来的。
比如, 你女朋友突然质问你:你为什么不爱我了?
这个问题,就是她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是毫无根据的。
别看这个问题很任性,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真的要自证吗?他们把自己的臆测当成了事实,不管你怎么反驳,都改变不了他们的看法。
与其说这是你的问题,不如说,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主体,不是你,而是提出问题的人。
还是回到上面举的那个例子。 你要想回答女朋友的问题,就要着眼于她:我每天都在全力地爱你,可是你却感受不到。是不是你对我,已经不用心了?
2、言语上:先行诘问。
言语交锋和武术比试一样,都讲求“抢占先机”。
别人对你做出某种不利的论断,其实他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主动,你是被动的。
你千万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你就进入了他的节奏,落入了他的陷阱。
你不能顺着他的指摘去自证。必须要想办法化被动为主动,重新换一个赛道,占据先机。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反过来诘问对方,让对方陈述自己判断的依据,并针对他的论述,进行反驳。
比如同事问你:你评上了优秀员工,是走了上层关系吧?
你怎么证明自己没有走上层关系呢?显然很难找到有效的证据,就算找到了,他也不信。 你可以直接问他:你看到我走了谁的关系,你什么时候看到的,在哪看到的?
3、方法上:谁主张,谁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法律上规定的主要举证责任逻辑,它非常具备合理性。所以在我们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同样适用。
不管是谁,想要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必须要拿出证据来。比如你要说别人是小偷,需要证明别人偷了东西,而不是让别人证明自己没偷东西。
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逻辑,就一定会陷入自证陷阱。
比如你捡了个钱包,还给失主,失主说:我钱包里有两千块的,现在只有一千块,肯定是你拿了。
这个时候,你完全不用生气, 失主的这番话,有很多方面需要证明:既然钱包里的钱与他描述的不符,你作为失主,怎么证明这个钱包是你的?你冤枉我拿了钱包里的1000块钱,必须拿出证据,否则就是诽谤。
在被人冤枉的时候,不要心急。“捉奸捉双,拿人拿赃”,别人要想冤枉你,必须要拿出切实而直接的证据。否则,你根本没有必要向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