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阎立本绘《步辇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代金錾花嵌宝石银里右旋白螺。 故宫博物院供图
清代《御制五体清文鉴》。 故宫博物院供图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卷、元代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卷、布达拉宫藏明永乐帝像……近日,“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开幕。一批文物珍品与观众见面,讲述了多民族和谐交融、共筑中华精神家园的动人故事。
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是2021-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援藏项目“基于故宫与西藏文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关系史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展览体现了近5年故宫博物院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西藏与其他省市及宫廷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以及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绚烂华章。
展览展出文物108件(套),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属各单位及萨迦寺管委会的文物13件(套),故宫博物院文物95件(套),充分展示了西藏题材文物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不少文物藏品系首次公开展出,如故宫博物院藏《满文大藏经》、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萨迦寺藏八思巴谒见忽必烈唐卡等。
展览分为“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其他省市的交往”“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3个单元,以“花卉”象征西藏与其他省市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
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到长安,向唐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则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很多文化典籍,随行的还有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描绘了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画面右侧绘唐太宗坐于六侍女所抬的步辇上,两侧各有一侍女举扇,后跟随一侍女举伞,唐太宗着圆领袍服,手握一长方形盒置于膝上。左侧有三人面对唐太宗躬身而立:其中一人着朱色圆领长袍,双手执笏,脸上长满髭须,为唐朝官员;一人着圆领对襟长袍,衣上饰有团花鸟兽纹,为吐蕃使臣禄东赞;一人着白色圆领长袍,双手执笏,一般认为是翻译官。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八思巴谒见蒙古亲王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事务,同时也是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官员。八思巴是蒙古新字的创制者,也是组织翻译汉梵典籍为藏文的学者,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展览中有八思巴谒见忽必烈唐卡、铜镀金八思巴像等文物,反映了这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自元代以来实施的朝觐制度,使得西藏地区大量的生活和宗教用品进入其他省市,丰富了其他省市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时也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金錾花嵌宝石银里右旋白螺为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贝尼玛进献清乾隆帝的珍品。海螺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亦称法螺、法赢。此法螺上嵌银鎏金錾花嘴,包錾龙纹银鎏金翅,盛装于鞔皮方盒中,盒盖内附白绫签,上书汉、满、蒙古、藏四体文题记。
展览中还展示了一批书籍文献,如清代大型民族行政法《钦定理藩院则例》,清代重要的传世文化工程《清文翻译全藏经》(又称《满文大藏经》),满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汉语合璧标音辞典《御制五体清文鉴》等。
据悉,展览开放至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