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 质量继续保持改善态势

2023-05-30 10:17:3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印 放大 缩小

生态环境部今天(5月29日)发布《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为每立方米29微克,比2021年下降3.3%。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比2021年上升3个百分点,好于年度目标4.1个百分点。

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在今天的生态环境部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改善态势,但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资料图】

2022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已经实现“十连降”,并连续两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持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同时监测也发现,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主要表现为“三个突出”。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 蒋火华:一是部分地区个别时段PM2.5问题依旧突出,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超标25.7%、31.4%,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还时有发生。二是水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部分区域汛期污染问题突出,降雨时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都快达到劣Ⅴ类,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还比较大,一些重点湖泊的蓝藻水华仍处于高发态势,入海河流断面总氮浓度同比上升8.9%,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还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前4个月共发生12次沙尘天气过程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还介绍,今年我国沙尘天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总体偏重。沙尘源主要是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区以及我国西北沙源地。

今年1—4月,全国共发生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6次集中在4月份。1—4月,全国共计27个省(区、市)267个城市累计出现了4892天的沙尘天,为近五年同期最多,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源主要是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区以及我国西北沙源地。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 蒋火华:从北京的情况来看,3月份的两次强沙尘天气都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其中3月19日—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北京PM10小时峰值浓度为1667微克/立方米。专家分析估算,蒙古国对北京沙尘浓度的贡献估计要达到七成,对我们国家东北地区和中东部其他地区的沙尘浓度贡献也要达到五成。

2022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

今天的发布会上还发布了《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一、二类优良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7个呈健康状态,17个呈亚健康状态,无不健康状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辽宁大连斑海豹、广东徐闻珊瑚礁、广西合浦儒艮和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Ⅰ级,整体状况优良;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和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Ⅱ级,整体状况一般。

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直排海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

在监测的32个海水浴场中,25个海水浴场监测时段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类和二类县域面积占比近60%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公布了2022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类和二类的县域面积占比近60%。

监测结果表明,2022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为59.6,为良好水平。

其中,生态质量一类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秦岭等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地区;二类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内蒙古高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森林、草原及农田过渡带地区。这两类县域面积占比为59.3%。三类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部等以荒漠、草原或农田为主的地区。四类和五类县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北部和甘肃西部地区。

[责任编辑:刘有明]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